第一回·朱元晦文庙候故友 陈同甫首纠台州案(1 / 2)
大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夏夜。
天空中长龙般的电光闪过,接踵而至的霹雳震得静室门窗都在作响。文庙明伦堂内灯火通明,两道身形被烛火投射在地,留下颀长的阴影。孔子绘像前端坐着一位长者,此人头戴东坡巾,颔下蓄着黑亮的长须,右额处生有七颗呈北斗样式排列的细小黑痣——他正襟危坐,不怒自威,正是浙东提举朱熹无疑。
他的下首陪坐着一位青年儒生,此人名唤万人英,乃是朱子弟子之一。师生夤夜未眠,非为听雨,实待来人。万人英回身用桌案上的紫金壶往盅里倒了杯茶,而后端着茶盅上前奉到朱子手边,轻声说:“恩师用茶。”
朱子微微点头,右手轻轻摩挲扇柄,缓缓将折扇舒展开来,口中道:“人英,自浙东受灾以来,你我日夜核查,不敢有丝毫怠慢,惩处官员亦不在少数,而今仅余台州一府五县未尝涉足。此前陈同甫寄书言欲谒见,兼告台州知府不德行径,你从那时起便神思不宁。现下唯我师生两人,你究竟有何隐情不能对为师讲明?”
万人英喟叹说:“恩师慧眼。学生知晓您此番上任乃是受宰相王淮举荐,而台州知府唐仲友不但是其同乡,更是姻亲——若唐仲友果真有不法形迹,您秉公断案,怕是会开罪王相公。”
空中又是一声巨雷炸响,大量雨水自云阙断裂处倾泻而下。
“开罪宰相,非我所虑。救民疾苦,当在最先。”良久,朱子端起温热的茶盅,眼中闪烁着炯炯的光芒。
潇潇雨幕之中,一位头戴箬帽、身披蓑衣的蓑翁叩开了文庙的大门,而后在谒者的引领下大步往正堂来。堂外高悬着以金粉勾边的蓝底牌匾,其上大书“明伦堂”三字,落款为“朱熹”。来人驻足仰视,快慰道:“总算是赶上了!”
谒者因呼:“陈龙川到!”
堂内,朱子已听到了声响,当即率万人英步出迎接。双方拱手见礼,朱子因笑道:“同甫路途辛苦,朱某未备薄酒,还望宽恕则个。”
“这是生分话!”来人疏放地一挥手,朗声道,“我陈亮向来不拘缛节,你们这些讲道学的倒常常郑重其事。”朱子闻言大笑,随后回身引荐万人英。陈亮上下打量了万人英一番,拍拍他肩膀说:“好后生,如今读些什么书?”
朱子忙打断道:“且莫问了,免得彼此又自生气。”
陈亮虽与朱子友善,但学术主张颇有分歧。二人曾多次书信交锋,此事已成了儒林里的一段佳话。陈亮本都算好了如何批驳,不料朱子这一句倒让他把预想吞咽了个干净,当下笑着与两人一同走入明伦堂。待向孔子绘像恭敬三长揖后,主客分坐,万人英从旁侍立。
朱子因命献茶,陈亮轻言谢过,因说:“去岁岁末,辛幼安约我相会,后又因病推迟,我当时正矢志游览山川,考察地理形势,便不在意。尚未启程,台州知府唐仲友予信,邀我这同乡往赴台州。我至台州逾有数月,倒生了许多闷气。——原以为唐仲友乃是正人君子,不料也是那阴险耍诈的奸狡小人!”
朱子闻言与万人英对视了一眼,继而皱眉询问道:“奸狡小人?同甫,你为何对唐知府置下如此恶评?”
陈亮长叹一声:“我也是读了圣贤书的,自然知晓圣人于人后不议他人之过。但唐仲友欺人太甚,此言我必得一吐方能觉快!”
“朱某洗耳恭听。”朱子道。
“这还要从我初至台州的接风宴上讲起。”
……
……
淳熙九年三月上旬,巾子山上花团锦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