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间奏(1 / 2)
刘裕跽坐在自己府中的正堂内的案几前,提起笔来,在纸上画了一个圆。
这是建康。
他想了想,又在纸的西北角加画了一个圆圈。
这是彭城。
两座城池的中间,应该还有……
刘裕提起笔来,在两个圆中间加上两条横线。
这是长江和淮河。
这位造反的义阳王刘昶在先帝刘骏的众多兄弟中排行第九,也是他刘裕的孙子辈。
在先帝生前的时候,这位义阳王没有展示过什么特殊才能,也没有什么军旅经历,反而以性格上的急躁偏激为人所知。
刘昶所占据的彭城距离建康有七百多里,在曾经主持过大规模北伐的刘裕眼中,不是一段特别遥远的距离。[1]
而彭城更是出名的易攻难守之地,四面没有什么险要的地形可以把守。
对这位义阳王更不利的是,可能连他治下的各位郡守都不支持他。
在几个月之前,先帝去世时安排的五位辅政大臣,有三位都因为连结刘子业的近臣戴法兴而被杀。
义阳王刘昶之所以造反,也是因为之前与刘义恭,柳元景,颜师伯这三位辅政大臣走的过近,害怕他们的事情牵连到自己。
想到就差这几个月,就没能再见一面自己的孩子,刘裕心内一疼,强行压下这股情绪,继续往下分析。
现在仅存的两位辅政大臣沈庆之,王玄谟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按刘裕看来,他们二人对刘子业的皇位已经没有任何威胁。
而现在,在义阳王这位徐州刺史的治下,担任东海太守的王焕正是王玄谟的侄子。
这位八十多岁的老将军王玄谟难道会和他的侄子一起投奔刘昶吗?
当然不可能。
如果王玄谟真的心存异志,他就会选择当初直接投奔更有威望,更有地位的刘义恭,而不是这位被边缘化,依附于刘义恭的宗室刘昶。
而他的侄子王焕,显然也不会和刘昶站在同一阵线。
所以——
刘裕把面前的纸张团成一团,扔到蜡烛上点燃,得出了结论。
——这位按辈分来算是他的孙子的义阳王刘昶,天时地利人和三件事一件都不占。
他的造反注定不能成功。
但刘裕还是要和刘子业一起随军出征。
刘裕需要知道现在军队的各级将领都是谁,这个他自己一手创建的,割据江南的政权是以一种怎样的形式在运行。还要看看能不能找到和自己一样心怀野心的异志者。
更重要的是,他现在被困在这个荒谬的身份里,与过去的一切完全离绝。
前两天他这个新身份的几位姑母还来拜访过他呢!
这些人被刘裕全部拒之门外,他并不知道和这些女眷交流应酬的手段,和这些人一交谈,岂不是马上就要露馅?
开玩笑,他是来匡扶大宋的,可不是来当命妇交际宾客的啊!
因此,刘裕迫切的需要回到原来的身份中去,才不至于被这种过于强烈的对比给逼疯。
更何况,虽然现在柳元景等人已经被刘子业所杀——刘裕小心地避免去想到自己的第五个儿子——但他们的政敌,真的就那么衷心拥护刘子业吗?
未必吧。
虽然刘子业本身的暴虐性格就很难让人支持,但他一上台,就与戴法兴等人废除了先帝刘骏的一切新政,恐怕暗地里更有人心生不满。
这种不满不单单是针对柳元景等人,也不会因为柳元景这些辅政大臣的死而消除,只会随着刘子业的行为越来越残暴而逐渐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