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内阁改革(2 / 2)
老朱想了想就明白了:“这条加的好,需要盯紧了。孙儿,你继续说说后续你打算让内阁做些什么事情。”
小朱想了想说道:“目前俺想到六条,不过这个内阁无具体职责可以根据形式需要删改。第一,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预官员上报之奏折文书的处理。第二,办理皇帝交议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决的,或交内阁议奏,或密议,或交内阁会同关系衙门议奏。第三,对于重要大案,皇帝可以交由内阁审理拟定,由三法司配合。第四,重要文武官员之任免特别是新疆、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内阁会同吏部或军政部开列应补人员名单,交皇帝选择任用。同时对于科举以及国子监取仕负责监察。第五,对于山川舆图的勘核定制。第六,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巡视地方。”
老朱想了想,又问道朱标:“老大,你还有什么意见吗?”
朱标想了想说道:“俺觉得内阁人选要慎重考虑,不仅仅是从六部九卿中选取,更是要考虑民族问题,俺觉得要想统治外族,那么内阁这个决策机构中不但需要有他们的代表,还要允许他们发声,俺觉得这个内阁至少得有十几个人。”
老朱认同道:“老大说的有理,藏人、蒙古人、西域人、女真人、傣人这些俺们都要考虑,甚至高丽、倭国、安南、南洋等地也得有代表。”
小朱想了想更是说道:“祖父,俺觉得现在大明疆域大了很多,六部处理的事情也要多出很多,是不是把六部尚书分为左、右尚书,把现在的尚书职权进行拆分。
至于入阁之臣,虽然没有固定官轶,但是俺觉得可以加三孤之衔用以确立地位。”
老朱想了半天:“俺觉得这个法子可以,但是大多数内阁不需要加衔,只要给少数几个就可以。”
朱标也是认同道:“孩儿也认为爹的想法甚好,否则容易成为两宋的群相,俺也觉得该有几个人牵头,内阁虽是特殊机构但也得有主事之人。”
之后三人又开始商议起了具体的内阁人选,最终一份包括六部尚书、外交部尚书、部分九卿以及五军都督府人员的名单被正式商定。
几日后的朝会上,皇帝正式颁布了改革内阁的诏书。
太子朱标被任命为总理内阁大臣,太孙朱允熥为协理内阁大臣。
吏部尚书詹徽为少师,户部尚书傅友文为少傅,刑部尚书吴庸为少保。
虽然皇帝并没有规定内阁排序,但是所有大臣都明白,除了挂名的太子和太孙,实际上詹徽就是内阁首辅,傅友文则为次辅。
胡俨作为唯一没有入阁的正二品大员,也受到了安抚,被加封为荣禄大夫。
紧接着,皇帝又发布了最新的政令,考虑到大明现在疆土的扩大,因此将六部尚书和外交部尚书的权力分割为左、右尚书。
刚刚回京的蹇义升任吏部右尚书,夏原吉升任户部右尚书,杨士奇升任工部右尚书,丁显升任礼部右尚书。
平静了几年的大明官场又一次掀起了波澜,所有人都明白太孙的心腹将会正式开始入掌中枢。
最后一个心腹铁铉,现在也是新疆布政使,从二品的地方大员,过几年只要回京必入内阁。
很多聪明人也从这份内阁名单中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之处,包括詹徽都有半年任浙江巡抚的外放经历,所有的内阁成员清一色的拥有地方主政经历。
像蹇义这样从地方知县一直做到布政使,之后回朝的直接成为吏部主官之一。
后续很多有野心的官员纷纷求外放地方。小朱也算是彻底改变了非翰林不得入阁的畸形规定。
至于通政使,众人发现皇帝已经暗示了通政使不能入阁,但是毕竟也给了从一品的散官待遇。
发现通政使拥有和内阁主官相同的待遇,很多官员根据这点蛛丝马迹重新开始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朝会上最后一条诏令,关于奏折制度的改革,倒是没有在官员中掀起太大的波澜。
一些聪明之人自从皇帝推出密折以来,就已经预感到了这一天的到来。皇帝那可怕的掌控欲,甚至很多人觉得皇帝在几年前就想这么做了。
但是权利受到削弱的只有注定无法入阁的通政使,更因为通政使司这几年过于耀眼,很多人反而是开始幸灾乐祸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