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大动脉(1 / 2)
这条路线大概有7多km,以我们的速度,跑下来至少也得十几天。
每到一个车站,我们都要下来检查路线,手动摇道岔开通路线,有时沿途经过城镇还需要停车补给。途中有一次险情,一颗大树被风吹倒在钢轨上,好在我们的车载雷达立了一功,在1米之外就发现并响起了警报。
偶尔还会遇到由于通信中断而堵在线路上的列车。这种情况下,如果去换乘停在前面的那列车,要倒腾东西不说,还要重新确认机车状态,还是挺麻烦的。
如果把前面一整列车都弄下轨道吧,又不太现实。因此我一般都是用我们的车,推着前面的车前进,等到达下一个车站时,再利用道岔把前面的车分出去,我把这种方法叫做“串糖葫芦”。
这项工作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是挺难的。
铁路上的调车作业流程我很清楚,连挂车辆的时候执行的是“十五三车”制度。机车推着车辆前进,最前面一辆车上要有一个负责观察距离的调车人员,当与被连挂车辆距离接近十车时,调车人员要显示十车信号给调车司机,表示与被连挂的车辆距离在11米左右。同样,五车是55米,三车是33米,司机要按照距离控制好推进的速度。在我们那里,十五三车的距离估算是铁路调车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是要经过长期训练的。
老焦会用大狙,因此对距离的估算问题不大,但就算他能估准也没用,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早已经忘记了具体的距离和推进速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多少了。
但这也没关系,按照以前的经验,我远远地就把车减速到3km/h左右。这种龟度和人步行时的速度差不多,即使撞上去,也不会有多大损伤,甚至车钩都不会坏。虽然浪费点儿时间,但是安全第一嘛。
说到车钩,我发现这里的车钩并不是我所熟悉的那种“握手钩”的设计,而是采用了类似俄罗斯人的那种简单粗暴的自动车钩设计,连挂前不需要调整钩位,直接撞上去就行了,这一点我很喜欢。
还好这种“串糖葫芦”的情况并不多,只有几次而已。
与这条货运专线并行的,还有一段儿全封闭的线路,吴立说那就是真空超高速客运胶囊运输专线了。很明显,科技含量越高的东西,越依赖于通信网络的畅通。胶囊运输已经歇菜了,而我们这老式轮轨技术的货运列车还在跑着。
刚开始的几天我们一路向西,都是在低纬度地区行驶,尽管已经十一月末了,沿途仍是夏天的感觉。
我们就像几只开着童话列车的小松鼠,一路搜集各种吃的。路边小农场的水果、土豆、玉米,森林里的浆果、蘑菇、野兔,一切看见的能吃的东西都不放过。之前搜集的调料都留在了巨无霸上,我也只能将就着做点儿乱炖,大家都无比怀念从前有房车的日子。
几天后,火车的前进路线开始转向西北,越走纬度越高,温度也越来越低。车厢内的空调不甚给力,好在我们早有准备,在沿途车站停靠时,特意去城镇上搜寻了些厚衣物,老焦还搞到了几箱白酒,也可以喝着御寒。
这一日小魏负责驾驶,火车穿行在林间,我向窗外看去,发现这是一片松树林,树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松果,不由得大喜道:“停车,停车!我要下去看看。”
小魏依言把车停住,吴立不解,过来问道:“出什么事了?”
我道:“下车,有零食吃了。”
其他人也从车厢里下来,听说有零食吃都聚了过来。我走向一颗不太高的松树,伸手摘下了一颗松果。
“嗐,我还以为你发现什么宝贝了呢,”小魏道,“原来是松果!前天路边树上就有不少,比这个还大得多呢。”
“这你就不懂了吧。大松塔里面的松子未必适合吃,很多大松塔里面的松子壳又厚又硬,咬开之后空的也很多。倒是这种小松塔,别看个头不大,粒多壳薄,里面的松仁也个个饱满。”说着,我剥掉了松塔上的几个鳞片,果然每个鳞片下面都有两个松子镶嵌在里面。
我抠了一个松子出来,熟练地拿着小头,把大头一面放进嘴里,用牙齿轻轻一咬,然后一拽,下半截壳便脱了下来,松仁连同我咬断的上半截壳仍夹在我齿间。
我用手指捏出松仁,一看果然成熟饱满,开心道:“嗯,不错!”把松仁扔进口中,果然味道清甜,松香满口。
其他人也采了几个,学着我的样子扒着吃了起来。这里除了我,其他人只吃过菜肴里的松仁,摘松塔生吃还是第一回,沈聪连声惊呼道:“原来松仁是长在这里的啊!原来松塔是能吃的啊。”
吴立敲了一下他脑袋道:“少见多怪。”
老焦扒了几个道:“味道倒是不错,就是太麻烦,忙乎半天还不够塞牙缝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