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美食(1 / 2)
过年在家吃东西,想聊一下我印象中家乡的美食。
卤鸡蛋:我在有印象中吃的第一个好东西,是在幼儿园每天下午有个老爷爷推着车卖卤鸡蛋,那时候五毛钱一个,贼好吃,我找我妈要了五毛下午买了一个,和当时的一个玩伴在教室外面吃。后面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我又看见卖卤鸡蛋的,我突然想起了那种味道,就很想买,当时我妈出门没带钱,刚好有朋友路过,借了15元买了一个。我妈当时还奇怪说怎么突然想吃这个,我吃了发现没有记忆中的那种味道了,后面就没单独买过那个了,最多就是吃早餐的时候买一个吃,也一直没有吃到当年的那种味道了。
臭豆腐:我最早不吃臭豆腐,是我妈吃,说闻着臭吃着可以,然后我就试吃了一块,发现确实可以,后来就开始吃了。小学时,有个卖臭豆腐卤鸡蛋的就每天流动着卖,一元钱六个,我就每周吃一次,到了初中就没吃了。最后一次在家乡吃是在疫情前两天,那个时候都是十元钱八块大的臭豆腐了。再后来就是去长沙的一个项目,吃长沙臭豆腐那个确实好吃,十元钱六个。我那个时候就每天去买一份吃。再后来就是去上海去年年底的时候买过一次,有个店打着长沙臭豆腐招牌,有那个味,我就买了一次,但是吃的口感一般就再也没买了。
挖糕:这个东西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上面是一个红糖,下面是白色的。这个具体是什么原料做的我也说不出来,感觉和后文的“顶糕”,“状元糕”原料类似。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你买的时候是拿荷叶给你装,你拿荷叶握着吃。我最后一次见到好像是六年级的时候,当时买汤面的时候,刚好有个卖挖糕的路过,我看了一下,这个老人小声嘟囔了一句,光看不买。这是我印象中最后一次看到卖挖糕的,后面再也没见到了。
顶糕,状元糕:这两种食物类似,我就放在一起说,顶糕其他地方可能叫顶顶糕,用个磨具做成小蘑菇形状,下面是白色的,上面抹层红糖在中间,我记得我应该是二年级的时候吃的这个东西,他路过的时候会敲木头,让你知道他来了,我当时住在小学里面,所以他会特意路过那里,然后被我们小孩子包围,卖很久,那个时候一元钱六个,状元糕也是,状元糕一般会有固定的摊点,不到处走,想吃就得去那个地方,他们用那种格子的摸具做的,应该是横八竖八,磨具也不能太大,太大了放不进锅里,先给磨具里面加原料,然后蒸熟就行。我小时候吃的多,后面在吃就是大学了,那个时候都是一元钱三个了,有时候卖顶糕的为了多赚钱,就卖大的,一元钱一个。那种只能当时吃,万一冷了,你没法蒸熟透,外面热里面冷。这也没办法,都想快点多赚钱嘛。现在顶糕和状元糕都是一元两个了,大顶糕都是一个一点五元了。
糖画:卖糖画的我主要是在三到六年级吃,卖糖画的老人在小学门口卖,有时候会有老师说不要去买,万一不干净呢?我见过我们副校长还赶过一次他,我们小孩倒是不在意,很喜欢这个。糖画老人画糖区的右边有个小转盘,至少转一圈,转到什么给你画什么,我们当时五毛钱一转。我们特别希望是凤或者龙,画凤需要三勺子半的糖,龙需要两勺子半,其他的一般就一勺子多点。我老是转到螃蟹,我记得我印象中基本就是螃蟹,好像没搞到过其他的。如果真想要龙或者凤,可以花钱买,我们小时候没钱,就只能靠运气。到了初中后,可能我忙着上学就没怎么看到这个卖糖画的老人了,有次在另一个小学门口看到了他,估计他也是感觉出来了,那个小学学生多一些,就不在以前的小学门口做了。今年过年我和堂姐出去散步看到了,我本来想买,但是很多人排队,我又吃的很饱了再加上堂姐说不吃这个,我就没买。这个东西也算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锅盔:锅盔里面最有名的好像是公安锅盔,我吃过,做成椭圆形然后对折装着,但是烤的太干了,不如我们这里的。我们这里的锅盔做的是圆形,烤的不枯,就感觉很润。我最早吃这个是二年级的时候,三年级那阵吃的有点多,那个时候我在奶奶家住,刚好有个卖锅盔的摆摊在离我奶奶家走路五分钟路程的地方,有时候妈妈会带我去买。一元钱一个,猪肉或者牛肉,或者混合,其实也有糖的,但是听说那是哄小孩吃的,我就没买。到了8年后开始涨价,每年加一元,后面加到了5元一个就没涨价了,过年的时候就会1元一个。平时可以买5元一个猪肉的,如果要混合肉或者单牛肉的那就至少1元了。最早锅盔一元一个的时候,那都没有什么人做这个。后面五元一个了,全都冒出来了,我12年看到街上卖锅盔的,数数有12家了,这还是看到的,还有没看到的呢?都看这赚钱就都来了,15年经济好的时候,那个时候二十元一个的锅盔都很多人买,那几年卖锅盔的都赚了大钱。我最早是在镇中心那里买,有家姓马的锅盔做的很好,他们两口子做了二十年锅盔,后面他们赚的钱够了就把摊位给他哥哥了,他哥哥做的味道不如他,后面我就在老政府那里买锅盔,这个卖锅盔的是我奶奶以前教过的学生,他说他买了四十年的锅盔,从八分钱开始卖,他说前些年卖锅盔赚钱的时候,他没赚到多少,因为他在大街的内侧,不靠近公路,很多外乡人不知道,还是这么些老客户买。他教会了很多徒弟,他说一个学徒要收个近两万,我也不藏着掖着,他心里也清除,他们学成了肯定去外面摆摊,不会和他有竞争,他有的徒弟过年拍视频给他看,说生意好火。他说只能祝贺呀,他都一大把年纪了,不可能再去外面了,就在家做这个,一年也可以赚十几万,很不错了。
烧烤:我们家乡第一次有烧烤是我读二年级的时候,有个xj人在我们那个镇中心的桥上摆摊卖羊肉串,五毛钱两根,当时很多人去吃,以前从来没有吃过这个,到了第二年很多卖烧烤的都出来了,烤各种东西,我一般吃的很简单,两根羊肉串一块豆皮,加起来15元。我一般吃羊肉串会去那个新建人上面,我觉得他只烤羊肉味道好一些,后面四五年纪的时候,那个xj人的羊肉串就变成一元钱一串,我叔叔带我出去就说被点什么一串两串,你今天就在这里吃,吃饱为止,我当时吃了二十元的,其实还没吃饱,但是觉得不好意思,就说吃饱了,叔叔说也不咋地嘛,就吃二十串就饱了。后面镇政府把桥上卖烧烤的都搬到了另一个地方,给他们安排门面,没有门面就不能摆摊了,因为确实很影响交通。那个xj人还在桥那里摆摊,好像是对少数民族有政策,管的松一些。那个xj人都娶妻生子了,后面没看到他了,是另一个汉族的人在接手,肉也不是羊肉了,弄虚作假也就没人吃了。后来也不知道是不是他把他们同乡的叫来了,镇上现在有三个xj人在不同的点卖羊肉串,有的xj人不懂汉语,只懂数字,我有次让他送一根,他听成了加一根,我跟他掰扯了一会,发现他是真不懂,一脸懵的样子,我就说算了,那就加一根吧。后面再买的时候我和堂姐堂妹说这个事情,那个xj人应该懂汉文,他听到了就在笑。我堂姐说他有没有可能是装的,我说不太可能,那个表情不像是装的。另外说一下烧烤搬地方以后,我们当时那个最好吃的重庆烧烤摊位不知道去哪里了,当时1年的时候其他人有的还是五毛钱一串,他们都是两元一串了,生意还特别的好,我看晚上,一家六口都忙不过来。后来他们走后,我吃烧烤的频率都变少了很多,基本就过年吃一点了。
除了吃的,我还想聊点我们家乡其他的东西。
超市:我们最早的超市的时候应该是我读二年级的时候,开在镇中心下面一点,那个时候没见过这个,以前都是小卖部。开张前一天,镇子上好多人去看,我当时和妈妈一起混到了里面,看到了收银机,我那个时候没见过这个,后面第一次进超市,买了上好佳的薯片,也开启了吃薯片的一生,后面就是可比克和乐事,现在主要还是吃乐事,主要还是可比克有段时间做的感觉不咋地,后面乐事做的很好,就一直吃这个。超市后面有三家,分别在我们小镇的镇中心下面一点,镇中心和镇中心上差不到一公里的地方。直到后来富迪超市来了,对其他三家真的是毁灭性的打击。后面除了镇中心的超市没倒闭其他都倒闭了。我记得好像是五年级的寒假,我去镇中心下面一点的那个超市边的澡堂洗澡,洗完了我和我爸妈说我想去买雪碧和,然后给了我两元,我就买了那个听装的雪碧,我当时刚洗完澡,脸红红的,收银的说这个孩子肯定是刚才隔壁澡堂出来,我结账的那天好像是这个超市营业的最后一天,后面这里就变成卖摩托的了。镇中心上面的那个超市也不知道啥时候倒闭的,有时候去外婆家会路过那里就买一杯印着神奇宝贝logo的泡面,里面还有个卡,就这家超市有,后来倒闭了就再也没见过这种泡面。这两家超市倒闭前,有天早上这三个超市的老板就坐在富迪门口不让他们开门,那天停业了一天,估计后面叫警察了,就没这样了。当时富迪里面有卖影碟,还都是我们小孩子爱看的动漫的光碟,生意特别好,卖一年不卖了,估计是有人偷碟子吧。
8后出现了其他的超市,一家在进镇的国道那里,一家在富迪和镇中心超市之间。我后来搬家就在离后面那家不远,我妈就在那里当了五年超市员工。富迪的生意后面变得平淡了,没以前那么火爆了,后面我读高中的时候,他们装修一次后,我就在也没有去过了。我妈打工的那家超市本来是8年国庆租到18年国庆,15年经济好的时候,有次一天营业额8万,那个时候招六个暑假临时打工的都忙不过来,但是到了17年经济不行了,就只招4个了,那个时候没有营业额主管和招的一个大学生吵架了,把那个主管都惊了,第一次有员工和他吵架的,那个大学生回去受委屈了哭的不行。我妈以前还经常跟我说寒假去跟她一起去这个超市上班,那一年都不说了,18年更是不行,店里都没几个客户,都不招临时工了,我妈还特意拍视频给我看说好冷清,到了18年劳动节搞了个大甩卖,然后就不做了,因为每天的利润比员工工资和水电费都要少了。那个镇中心的超市后面倒是火爆了不少,他们的老板每天把某几个商品特别优惠吸引人气,就生意好起来了。还有一个就是在新政府那里开了一家中百超市,那里又有游戏厅又有电影院又有奶茶店铺和烧烤,人都去那里了,听说那里18年的时候一天营业额有16万,再加上淘宝和拼多多流行开来,很多人就在网上买了。后来那个超市倒闭后,我妈在进镇的国道那里的超市上过一阵班,后面觉得远了,就在镇中心那个超市上班,但是和我说还是喜欢以前倒闭的那家,管的松而且上下班就五分钟。
还有一个超市在镇下那个倒闭的不远处,是那个镇下超市倒闭后才开的,我妈以前经常在那里给我买奥利奥之类的,那个东西很贵,我妈说没事,你爱吃就行,后来超市倒闭了,变成了一家家具店。
小卖部:以前没有超市的时候大家就在小卖部卖东西,以前我小学门口左边开小卖部的是个老人,五毛钱随意一包东西,后来到了差不多五年级的时候,换成了我老家的一个邻居,他们家接手后,商店换热一新,卖一元钱三包,后来辣条涨价了,辣条就一元两包,生意很好。一直开到差不多13年,那个小学衰败没多少小学生的时候,他们的孩子也要读大学了就走了。后来那个老人又重新接手,但是生意也不行了就没做了。后来学校门口右边开了小卖部,以前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暑假其实他们也开过一阵,后来不知道咋地就没做了,这个老板的儿子我认识,就是帮我修四驱赛车的那个小伙,但是我看他们做的不咋地,东西放的乱七八糟,我在外面看着我都不想进去买东西,还真是哄小孩的。以前镇里下街都有些小卖部,由于小孩子越来越少了,基本上都倒闭了。现在想找小卖部只能去新政府那边的小学了。以前我们有条街全是小卖部,过年的时候特别热闹人挤人,我这几年去看的时候,发现后面的店铺差不多都关闭了,只剩下前面的还在开,差不多一半的店铺都关了。这还是过年,这要是平时生意估计更惨。
学校(幼儿园到高中:印象中家不远有两家幼儿园,一家就在家不远处,一家需要过一座桥,差不多要走三百米,本来是要去那家近的,但是爷爷说那里有股气味就没去了,这家我没去的幼儿园好像营业到我读初中的时候,后来那里没多少小孩了没有生源就倒闭了。我去的那家幼儿园好像我读小学就没做了,后来开了一段时间桌球场,再后来做了一段时间水产,再后来就好像没做什么了,应该以前过年给祖先烧包袱的时候会往那里走,所以每年都会去看一次。
我们镇有两个小学,一个镇中心往下,一个镇中心往上,我就简称镇下镇上好了。我一到五年级在镇下读,六年级被转到镇上,我其实不想去,家里安排的。以前镇下的小学人多,到了我读三年级就感觉人变少了,后来全去镇上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记得六年级的时候我们那个班主任语文老师每周都换一个发型,镇上的人比较有钱,给老师包红包,老师也都有钱。镇下的不一样,大多都是农村来的,能给老师5元意思一下就很不错了。后来镇下只有4人左右了,每个年级就一个班,老师也都差不多搬走了,只剩一些老人,那里和养老院差不多了。镇上的学校后来搬到了一个新地方,修的特别大特别好,从外面看都能赶得上一个差的大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