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隋炀帝(2)(1 / 2)
撤军后,炀帝面临的是一个混乱的局面:出征高丽榨干了天下,各地盗匪蜂拥而起,有些地方数量多达十万,少的也有几万。天下太平无事很久了,大家都不通晓战事,郡县军队每次作战,看到贼军掉头就跑。
山东的百姓深受匪患,好在齐郡乡人张须陀挺身而出,大破贼众,稳定了当地的局势。张须陀英勇善战,深得民心。有时身上多处被伤仍英勇杀敌,气力不减。还有历城(山东罗士信,当时年纪只有十四岁,已成了张须陀的副将。敌人看他年龄小都轻视他,怎知他一个快马加鞭就到了面前,接连刺杀好几人。然后用长矛挑着敌人的首级继续进攻,惊得贼军目瞪口呆。罗士信每杀一个人就习惯割掉对方鼻子放进怀里,等返回之后再一个一个查验数量。
各地都在骚乱,但炀帝满脑子还是对于上次失败的不服气。于是他不顾眼前,决定再征高丽。
而此时又有两个重要的人物登上历史舞台:礼部尚书杨玄感,杨素的儿子。骁勇善战多谋略,好读书爱结交名士,很多豪杰都与他交好。另一个是他的知己好友李密,志向远大,满腹经纶。担任左亲侍时,有一次被炀帝看见了,炀帝惊恐地对宇文述说:“那个左仪卫的小黑孩,眼神异于常人,不要再让他担任护卫。”于是便解除了李密的职务,李密也乐得清闲,摒除世事,一心读书。为了节省走路的时间,曾骑着黄牛读《汉书》,把书本绑在牛角上,这样牛边走他边读。杨素看到后十分惊奇,便请他到家里促膝长谈,然后把他介绍给了杨玄感说:“此人见识气度不凡,你是比不上了,向人家多多学习。”撮合两人成了好友。
杨素生前骄纵傲慢,炀帝一直很忌讳。好不容易把他熬死了,自然不会对他家属有多优待。杨玄感很清楚自己的处境,看到朝政一天比一天混乱,看到炀帝的妒忌猜疑和父亲的含恨而终,暗中有了谋反的计划。正巧赶上炀帝第二次出征高丽,任命他为黎阳(河北督运,管理粮草补给。他故意拖慢粮运的速度,希望出征的军队因缺少食物引起内乱,炀帝多次派人催促未果。
613年6月,杨玄感关闭黎阳城门,大量搜求可以充兵役的男子,用帆布制造头盔、铠甲。发文通知周边郡县,以清除皇帝身边奸臣乱将为名,命令到黎阳集合。在运粮的民夫中选拔年轻力壮的五千多人,又从附近的船夫中选了三千多人,与他们盟誓道:“主上不讲仁义,不以苍生为念,造成生灵涂炭,光死在辽东高丽的就有几万人。现在我要与你们共同起兵襄助天下穷困的百姓,你们愿意吗?”所有人都欢呼雀跃。
李密,作为隋唐顶尖谋士,自然少不了出谋划策。他建议:“天子现在远征在辽东,距我们一千多里,南面有大海的限制,北面有高丽的威胁。我们现在趁他不备,率军快速进攻蓟县(天津附近,占据沿途要害,相当于扼守住了他回程的咽喉。归路已断,高丽知道后必然前后夹击,不到十天半月,他的粮草就会耗尽,此为上计。”
“关中(陕西地势险要,人物丰盛。我们也可以鼓行而西,路过的城池不急于进攻,直奔都城长安。然后收取当地的豪杰物力为所用,分兵屯驻各个险要隘口。就算皇上回来,他的根本都已经被我们拔掉了,此乃釜底抽薪之中计。”
“挑选精锐,昼夜倍道进军,袭取东都洛阳,然后号令四方。但我担心咱们目前在黎阳的动作,已引起附近左右的怀疑,恐怕到时洛阳早有防备。一旦攻不下来,天下的军队就会蜂拥而至包围咱们,胜败就不可知了,所以这是下计。”
杨玄感思虑再三,选择了日后被证明自取灭亡的下计,说“现在百官的家属都在洛阳,如果不先占领那里如何收获他们的支持?而如果途经各个城池又不攻打,怎么能树立我们的军威呢?你的下计在我看来是上计啊!”于是率兵直指洛阳。
要想弄明白历史人物很多重要的选择,一定要设身处地的去想,要入戏才能理解。李密的上计和中计甚妙,但要采用确实需要冒险,冒险就意味着有牺牲。敢于造反已经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别看书上短短几句话,现实中可是要流血死人的。正常人没人喜欢死亡,务求稳妥没有问题。杨玄感当时那个情况,身在山东却要千里奔袭攻取西安,听起来就是一个极不稳妥的选择。还要指望路过的城池不与他发生战斗,存在巨大的风险。而进攻天津蓟县虽能断绝天子归路,但那是要建立在高丽会帮忙反击隋军的前提下。本身就是守城方的高丽可能早已疲于战事,不会反击,到那时他们可就要直接面对归心似箭的远征军了。本来就兵力悬殊,加上对方困兽之斗,便成为了一场豪赌。
刑部尚书卫文昇带兵四万人,援救东都洛阳。途经华阴(陕西时,挖了杨玄感父亲杨素的墓,焚毁了他的尸骨,以向士卒展示必死之心。就像前文说的,你不努力,你家的祖坟就危险。可怜大隋第一猛将杨素,多次平定各地造反,结果最终自己儿子造反落了个被挖坟掘墓的下场。
辽东城久攻不下,杨玄感造反的消息传来,炀帝大惊,苏威劝他说:“杨玄感为人粗心缺乏谋略,不值得忧虑,只是担心这次谋反会渐渐成为天下大乱的根源。”炀帝又听说达官子弟全在杨玄感手中,更加忧虑,下令撤军。堆积如山的军用物资、器械、攻城用具全都丢弃不要,将士乱作一团,队形四分五裂。高丽很快察觉但果然不敢出城追击,只是在城中喧哗鼓噪而已。
杨玄感每次交战都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又善于统御部下,大家乐于为他所用。跟随他的人越来越多,增加到了十万人。援救洛阳的卫文昇不是他对手,伤亡大半。馀杭(浙江杭州的百姓也起兵响应他,因为此时炀帝正征调当地的军队前去讨伐高丽,百姓都相互讨论:“往年兵强马壮,我们父子兄弟尚且死在辽东。现在国家疲惫凋敝,还去出征高丽无异于送死。”于是逃亡甚多,郡县追拿的又急,很多人就聚集到馀杭造反,一月之间众达数万。
有人劝杨玄感称帝,李密反对:“我们起兵以来,虽取得一些胜利,但大多郡县都还没有归服。现在洛阳守军尚强,天下的援兵接踵而至。应当奋力作战,争取早日向西平定关中。怎么能只想着上尊号,让别人小瞧了咱们的志向呢?”
隋将屈突通领兵来救洛阳,宇文述紧随在后,隔着黄河安营扎寨,摆开阵势。屈突通擅长领兵,杨玄感深知不能让他顺利渡河,必须阻击。但对方将领也知道杨玄感的想法,不断从另一个方向侵扰让他无法分兵守备,最终屈突通顺利渡河。杨玄感只得兵分两路,西边抵御卫文昇,东边防守屈突通。随着赶赴洛阳的援军前赴后继,从四面八方不断涌入,杨玄感多次战败,只得重新考虑向西进入关中的计划。李密建议:“弘化郡的太守握有强兵,我们可以宣称他造反进攻那里。这样可以蒙蔽百姓,不让我们失去民心。”
几天后,杨玄感号称已攻陷洛阳,解除包围,向西进攻潼关——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的交汇处,自古就是军事重地,是进入关中的门户。之后它还会成为更大的舞台,在唐朝的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中,此处暂且不表。
到了弘农(陕西,当地父老都向杨玄感献计献策。说前方京城空虚,容易攻克,而且储存着许多粮草。”杨玄感听完就打算跳过弘农,快速进军。弘农太守杨智积对身边人说:“杨玄感后有追兵,所以想要向西躲入关中,让他成功的话朝廷就难以取胜了。我必须牵制住他,拖延他的进军,这样就能让他束手就擒。”
等杨玄感通过城下时,杨智积爬上城墙,插着腰,指着他破口大骂。杨玄感大怒,打算进攻,李密进谏:“兵贵神速,我们要头也不回的向西直插敌人后方。不然等追兵来了,我们进则无法攻陷潼关,退又没有防御的地方,大事去矣。”杨玄感不听,开始攻城,焚毁了城门。杨智积也从城内往外放火,阻碍敌军进入。一连三日,杨玄感怎么也攻不进去,只得率军向西逃。
没过多久追兵就赶到了。隋将宇文述、卫文昇、屈突通一起进攻,杨玄感且战且退,一日三败,众皆溃散,带着十几人跑了。他对弟弟杨积善说:“我不愿受人凌辱,求你将我杀掉。”杨积善抽刀将他砍死,刚想自杀却被赶来的追兵捉住,与杨玄感的首级一起送往朝廷。当初那十几万举兵响应的百姓,听到他战败的消息后也各自溃散了。
炀帝因为弘化郡太守的亲人参与了此次造反,特别派遣卫尉少卿李渊前去取代他,并将关右十三郡的军队都交给他指挥。李渊待人宽厚仁爱,很得众心,相貌奇特与众不同,久而久之炀帝对他也开始有了戒备。加上此时民间传出了“李氏当为天子”的预言,炀帝对他越来越忌惮,没过多久就把他调回了身边。李渊十分害怕,故意日夜饮酒放纵,私下又贿赂重臣,以求尽可能低调地隐藏自己。
叛乱平定后,有次炀帝和御史大夫裴蕴聊天,突然问道:“裴蕴啊,你说为什么杨玄感振臂一呼就有十几万人响应呢?”裴蕴很欣慰,心想陛下终于知道自己的错误,以后要勤政爱民了。炀帝紧接着说:“依我看来,还是天下人口太多了。人一多就容易聚一块,聚一块就容易出乱子。看来咱们要想办法多减少点人口了。”于是让裴蕴采用严刑峻法,大兴牢狱,杀了三万多人,其中至少有一半是被冤死的。比如杨玄感围困洛阳时,曾下令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炀帝后来下令,凡是接受米粮的,全部活埋。另外凡是和杨玄感结交的,不论是否参与叛乱,也全部按罪论处。
别看炀帝心狠手辣,嗜血好战,骨子里却是个文人雅士。喜欢吟诵佳句,也喜欢写诗。在出征高丽时曾写下“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的句子。他还自己著书立作,在做皇帝的二十年中从未停止。亲自设置王府学士,多达百人,从事书籍编纂工作。从经术、地理、医术、占卜,到佛家、道家,甚至赌博、打猎都有著述。他命令将旧书重复冗杂的部分撤去,重新归类排序,必须精细。最终成书三十一部,一万七千多卷。
炀帝的书房也实现了和“现代化”接轨,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早期可喜的“自动化”:每次进入,宫女拿着香炉走在前面。当踏在地上机关时,会有两个手工的飞仙从天而降,同时伴随着华美的帷幔缓缓垂下。门扉和书橱的门也全是自动开启的。炀帝出去后,飞仙又会自动上去,帷幔也缓缓收起。
不过他从来自恃才学,不愿意看到别人文章比他好。另外不喜欢接受批评建议,无论政治还是文学,身边人但凡说出一点不好就难免刑罚。
话说杨玄感兵败之后,李密也成了俘虏,一块被押解的的还有杨积善(杨玄感弟弟和韦福嗣。志吞天下的李密当然不愿就这么结束,暗地里开始谋划逃跑。拿出所有金银钱财给使者说:“反正我就要死了,留着这些也没用,全给您了。等我被杀之后,麻烦您替我安葬,剩下的就当报答您的恩惠了。”使者欣然答应,真把他当成了求死之人,渐渐放松了警惕。某个晚上,李密请求使者通融买了些酒食,大家一起畅饮喧闹,还叫上了押送的人一起喝。将他们灌醉之后,李密就打算翻墙逃走。他叫上韦福嗣,韦福嗣却说:“我本是忠心的隋将,战败被杨玄感俘虏,始终没有投降。我又没有罪,朝廷不会怪我的。”杨积善也认为自己亲手杀死了杨玄感算是大义灭亲,能够活命。结果只有李密逃了。
后来韦福嗣和杨积善顺从的被押到了终点。先被绑在架子上,接着用车轮套头,然后九品以上的官员拿着兵器对他们乱砍乱射。等肢体破碎糜烂后,再执行五马分尸。他俩到死都还大叫着说自己罪不至死,只剩了嘴硬。
愚蠢!太愚蠢了!前文曾写道:谋反是触犯皇帝最大的底线。即使运气好遇上一个仁君,沾上“谋反”二字尚且九死一生。何况现在面对的是炀帝这么一个昏君呢。盛世可以遵守礼法,但乱世却只看强弱。天下都已大乱,怎能还迂腐的奢望昏庸的朝廷能给予公正呢?好不容易由李密争来的希望,此时不跑更待何时?
后来江南也发生了叛乱,炀帝派遣王世充领着几万淮南士卒前去平定。王世充渡过长江,连战连捷,击杀数名叛军首领。然后在通玄寺的佛像前对外盟誓,宣称其他叛军只要来投降,就饶他们不死。那些逃跑的叛军本想入海为盗,听到这个消息都来归顺。结果王世充将他们全部活埋,死了三万多人。其他残党见此情形又开始相聚为盗,直到隋朝灭亡,官军都无力征讨。炀帝觉得王世充平乱做得很好,更加宠爱重用他。
有句话叫做“杀贼不杀降”。王世充做了承诺又出尔反尔,其人可见一般。他不会有好下场的,日后会有一个叫做李世民的将军把他打得满地找牙。
614年,炀帝决定再次出征高丽,调集天下军队。但此时隋朝都城附近,扶风(陕西的乱军就已经达到十万人,首领自称唐王。延安(陕西的乱军也达到十万人,首领自称皇王。各地军队大多拖延期限,不能到达,赶来的士兵很多都死在了路上。高丽也疲敝不堪,隋军趁势攻到了平壤城下。高丽王高元十分恐惧,派使者乞求投降。炀帝大喜,下诏命大军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