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隋炀帝(2)(2 / 2)
但将士们全都不肯:我们前前后后三次远征,死了那么多人。现在好不容易快打赢了,居然让我们就撤军,难道战争是儿戏吗?那之前牺牲的亲人兄弟又是为了什么。回奏请求继续进军。随队出征的长史担心被炀帝责罚,亲自游说每个士兵,最后大军不得已奉旨归来。这是隋朝距离攻占高丽最近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高丽投降后,心满意足的炀帝到了洛阳游玩。太史令庾质进谏:“近年征讨高丽,百姓已疲敝不堪。恳求陛下让天下休养生息,让百姓安心耕种。三五年内,等四海安宁、钱粮充实,再外出作乐吧。”炀帝听了很不高兴,但庾质言辞激烈,非要炀帝采纳不可,于是将他下了大狱,最终死在了那里。
彭城(江苏太守董纯,尽心尽力讨伐叛贼。无奈天下越来越乱,叛贼越来越多。炀帝觉得是他不尽力,命人将他抓起来杀了,于是朝野上下更加离心。
孟让和王世充对垒,笑道:“世充就是个舞文弄墨的刀笔小吏,怎么能够率领军队,看我今天活捉了他!”此时到处缺粮,野草和野果都没有。叛军渐渐饥饿,只得留下很少人防守,其他人到处找吃的。王世充窥探到了这个破绽,立即派军出击,杀死万余人。孟让带着几十名起兵逃走。
河北涿郡的叛军首领拥兵十万,张须陀布好阵势逼近他们。两军相持十几天,都不肯先进攻。张须陀粮食吃完了,准备退兵,对将士们说道:“我们现在撤退,敌人必倾巢而出。如果能有一千人前去偷袭并占领他们的军营,就可大获全胜。只是此行十分危险,谁愿前往?”骁勇的罗士信立刻举起了手,但安静的营中再没其他人回答。
“我也愿往!”突然,从角落处传来洪亮一声。
“好,好!”张须陀十分欣慰,:“敢问壮士姓名!”
“历城——秦叔宝。”
于是张须陀假装撤退,让罗世信和秦叔宝各领一千兵马埋伏在芦苇丛中。敌军果然前来追击,他俩立即率军赶往敌方营寨。发现寨门紧闭就爬墙而上,杀死数人,敌方阵营大乱。于是放火焚毁三十多处敌营,烟雾弥漫了整个天空。叛军看到后方火起十分慌乱,张须陀趁势回击,大败敌军,斩获不计其数。
秦叔宝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秦琼。后世常有“关公战秦琼”的说法,足见其勇猛。
615年,炀帝行幸山西太原。由于宫城地方太小,百官和士兵只好住在山谷中。看到欠缺规划的太原城,炀帝决定找个人好好治理一下。想到了之前外调回来的李渊正好赋闲,就让他当上了山西抚慰使。
8月,炀帝从太原出塞向北巡视,被突厥包围在了雁门。起初,大臣裴炬看到始毕可汗部落日益强盛,献上计策想分散弱化他们。让隋朝宗室女子嫁给了始毕可汗的弟弟,封他为南面可汗,希望借此创造出第二个突厥可汗好让他们自相残杀。然后还诱骗了始毕可汗最欣赏的谋士——史蜀胡悉入朝做生意,趁机杀害了他。始毕可汗知道后,怀恨在心,誓要报仇。所以趁着这次出塞,偷袭了炀帝。
隋朝君臣上下十分害怕,只得拆除民房来当防御工具。城里不到十五万人,食物只够二十天。雁门一共四十一座城池,突厥已经攻陷了三十九个,作战时弓箭都射到炀帝跟前了。炀帝日夜惊恐,抱着儿子赵王杨杲就在那哭,眼睛都肿了。
现在有很多文娱作品都在洗白隋炀帝。把他打造成一个志向远大聪慧贤明,只是过于急于求成,加上运气不好的贤君。但在真实的史书中,通过前文的描绘,相信你对他会有更准确的认知。光是吓得抱着儿子哭这一段,就足够体现他是怎样的人了吧。所以,了解真实历史十分必要。
怕死的炀帝赶忙下诏号天下军队都来救驾。
某日,当一切平淡如常。突然间,天地震动,风云变色,紫气东来。远方出现一队兵马,为首的少年将军英姿勃发,气宇轩昂。身穿黄金甲,坐骑白马,一路飞驰而来,见到炀帝下马便拜。炀帝见他年纪尚小,但眉宇间已有藏不住的英气,暗暗吃惊:“你是哪位将军?”
“启禀陛下,我是唐公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
于是,整个历史都得为之一颤的李世民终于登上了舞台,好像冥冥中接受了安排一般前来结束乱世。
“生而将帅才,英雄不世出。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国”是对他最好的评价。纵观整个历史,这样的大才也是凤毛麟角。为将鲜有敌手,为君千古一帝。他所建立的唐朝,更是达到封建历史的巅峰,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
李世民建议太守多立旗帜作为疑兵来迷惑敌人。他说:“突厥敢围困天子,必定以为我们在仓促之间不能来救援。现在我们白天就多举旗帜,绵延数里,晚上就鼓噪交和。让他们以为援军已到,必然望风而逃。”太守采纳了他的意见,突厥果然中计解围而去。
1月,死里逃生的炀帝回到了塞内。苏威建议:“现在天下盗匪不息,兵马疲敝。请陛下尽快返回长安,以巩固根本。”炀帝觉得有理,宇文述却说:“随从官吏的妻子都在洛阳,还是返回洛阳吧。”最终炀帝同意了他的意见。
等回到洛阳,炀帝的第一句话却是:“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啊。”言下之意,天下大乱还是人太多导致,他没有错。虽然嘴硬,但其实他深知朝廷外面的情况。从大业八年(612年开始,他就睡不好觉了。每晚都在心悸惊恐中折磨,需要几个妇人轮流像小孩一样哄着他才能睡着。曾摸着自己的头大唱到:“好头颅谁将砍之。”
有次,炀帝谈论外面叛贼的情况,宇文述说:“日渐减少,已不到十分之一。”
又询问苏威,苏威说道:“这不是臣负责之事,不敢妄言,但感觉危险正在渐渐逼近。从前的叛贼只在山东一带,现在却到了汜水(河南荥阳。而且从前那些帮您修宫殿、造龙舟的民夫,现在都哪去了?不是成为了叛贼又会是什么。最近朝中奏报全都不依据实情,导致下达给地方错误的命令,以至不能及时讨平叛军。”说完不欢而散。
不久后,炀帝让百官上贡奇珍异宝,只有苏威献上了《尚书》。有人向炀帝说他坏话:“《尚书》中有夏朝太康帝因为昏庸失国的典故,是苏威在讽刺您。”炀帝更加生气。
后来,炀帝又询问了苏威想第四次出征高丽的事宜,苏威讽刺道:“何须调集军队,只要把各地叛军都收服了,就能多几十万兵呢。”炀帝听完瞬间脸色铁青。
御史大夫裴蕴,与苏威同是重臣,素来不交好。善于揣测炀帝心思,想帮着挽回颜面,当即说道:“你胡说什么,哪有那么多贼?”
炀帝也说:“老头子奸诈无比,想用贼多势众来吓唬我,真想抽他嘴巴(欲批其口!”
后来裴蕴看准时机弹劾苏威乱授官职,炀帝顺水推舟免了他的官,废为平民。一个月后,又有人奏报苏威暗通突厥,图谋不轨。虽然史书没有明说,但从逻辑来讲应该又是裴蕴一手安排的。炀帝将苏威交给了裴蕴审理,直接判了死罪。苏威无以自明,只能不停地叩头到流血。炀帝心软了,考虑到苏威之前的竭忠尽力赦免了他。连同他的子孙三代,全部罢免了官爵。
苏威昏昏沉沉地走出了宫殿。文帝,高颎公,我尽力了!《孝经》曾说:“以孝事君则忠,忠顺不失,以事其上。”作为臣子,我理应仗义执言,以身殉国,匡扶社稷。但我也是个普通人,我怕了,尤其当宣布处死那一刻,我真的怕了!从此宁可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懦夫,也不要成为和高公一样被灭族的忠臣。
天空阴云密布,正酝酿一场大雨,寒风肆意地刮着,像是要把苏威和大隋连根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