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祖宗之法不可变?(2 / 2)
第二、朱棣从永乐元年,便将北平府定为“陪都”,而作为陪都,以前简陋的燕王府当然需要重建,朱棣勒令,北平府应该仿照“京城”的样式,一比一还原建造。
第三、便是通往北平府的大运河,漕运乃国之大事,需要慎之又慎,同时,也要为接下来的防洪做准备。
第四……鞑靼再次有南下之举,与大明已经有好几次的交锋,朱棣震怒!
……
这些事情,需要百官接下来仔细定个章程,朱棣也认真嘱咐了几句,同时决定之后拉上几个重要臣子,好好的商讨一下解决之法。
然后,便是今天最重要的事情。
“齐王之事,朕作为兄长难辞其咎,昨日诸位爱卿的奏折,朕也已经仔细翻阅。”
“诸卿之见解,确实独到,朕极为欣慰。”
朱棣开门见山,说完开场白后,便直接道:“朕翻阅之后,发现诸卿所提最多的一点,便是诸藩的岁俸问题,较之前朝多出数倍。长此以往,必定是我大明财政之隐患。”
“夏尚书,朕说的可对?”
朱棣没有忘记,今日早朝的主要任务。
但君臣交锋,并非直来直往,这五年来,朱棣在和百官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深谙其道。
就比如此刻,他绝对不能一口气说出自己的目的。
而是需要循序渐进。
至于当朝户部尚书夏原吉,在被点名之后,连忙上前道:“皇上英明,藩王的岁俸若是长久施行,确为隐患!”
“嗯。”朱棣点头,随后看似随意道:“朕昨夜一夜未睡,思来想去确实不安,因此,今日便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法,将藩王的岁俸规定在一个期限之内,众卿认为如何?”
百官闻言,目中连连迸出喜悦之色。
要知道这个问题,从洪武皇帝定下《皇明祖训》后,就一直有臣子认为不妥,纷纷上书,然而在洪武皇帝的大开杀戒之下,关于藩王的声音,终于小了下去。
可问题不解决,就会一直存在,比如建文帝时期,大搞削藩却终于引来了“亡国”之患。
当然,这个国是单单对于建文帝而言。
而朱棣上位后,也对藩王之权多有削减,但在百官看来,还是不够,岁俸也是个绕不开的问题。
只是,以往他们提及,都被朱棣随口回绝。
眼下,这位帝王是想通了。
“皇上英明!”众臣连连恭贺,认为这才是英主所为。
然而他们却没发现,大明的“钱袋子”夏原吉,却是一脸苦笑,只是跟着百官继续呼唤英名。
“这不违反祖宗之法吧?比如:祖宗之法不可变?”朱棣再度问道。
“回禀皇上,这是为我大明的千秋万代记载,适当的转换一下祖法,当然可行。”解缙上前,高声呼喝。
朱棣深深的看了对方一眼。
曾经的解缙,因为反对“远征交趾”之事,让他开始疏远。
现在又第一个恭贺,他怎么不明白对方的心思。
而眼看诸臣连连同意。
朱棣也缓缓点头,“既然不违反祖宗之法,那朕就放心了。”
“诚如刚才所言,岁俸虽然削减,但诸藩子弟,也有一片赤胆报国之心,朕为皇帝,更是皇室如今的宗族之长。”
“自然也不能阻止诸藩子弟的一片赤城热忱之心。”
百官越听越不对劲了。
此刻,众人纷纷抬头,有些惊讶的看着这位帝王。
但见朱棣再度开口,但声音仿佛洪钟大吕一样,震得他们脑海嗡鸣作响。
“朕是这么想的,诸藩子弟,也不能一直待在一个地方等着朕拿大明百姓的民脂民膏,去养活他们。”
“朕虽然是皇室宗族之长,但更是天下百姓的父母君王!”
“手心手背都是肉,既然如此,天下百姓有报国之志,可以科举入仕,入朝为官!”
“那诸藩子弟,亦可科举入仕,入朝为官!”
此话一出。
一众臣子顿时脸色大变,刚才还一脸喜色的众人,眼下却像是吃了黄连一样,纷纷疾呼。
“陛下不可!”
“祖宗之法不可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