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子的才智和憨愚 受到孔子赞赏(2 / 2)
城濮之战(前632年爆发后,晋国打败了楚国,之后顺道攻打卫国。卫成公听说楚国战败的消息后,自知得罪晋国没有好结果,只得慌忙出逃,命大夫元咺留守,辅佐成公的弟弟叔武。结果晋国打败了卫国,与宋国一道瓜分了卫国的土地。
成公出逃在外时,曾有谗言说元咺改立叔武做卫君,成公听信了,诛杀了跟随自己的元角,即元咺之子。
成公出逃在外,卫国形成了两派势力,一派跟着卫成公出奔在外,暂且称为护卫派;一派是留在卫国内部听命于卿大夫元咺,且称为留守派。这两派互不相让,各有所属。卫国面临着分裂的局面。
在这样的局势下,宁武子出场了。他与卫人在宛濮盟约,说道:
“天祸卫国,君臣不协,以及此忧也。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捍牧圉?不协之故,用昭乞盟于尔神以诱天衷。自今以往,既盟之后,行者无保其力,居者无惧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纠是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大致意思是说,上天要降灾给卫国了。卫国君臣不和,致使卫国现在面临着危险的局面。现在上天召唤我们心中的良知,让我们放弃成见,互相体谅。如果没有留在国内的大臣,谁来守卫社稷?如果没有跟着国君一起出走的大臣,谁来替国君放养牛马,照顾君主的饮食起居?因为卫国君臣不协调的缘故,所以公开乞求伟大的神灵盟誓,以便唤起我们善良的天性。从今日会盟之后,跟随国君一起出奔的人,不要认为自己有很大的守护之功,留在国内的人也不要害怕会被国君追究罪责。如果有人破坏了这一盟约,相互以恶对待,有神灵和先朝的国君来督察和诛杀。
通过宁武子出面斡旋,卫成公于同年六月,顺利回国复位。但是卫成公刚回国,就引起了一阵骚乱。结果叔武被误杀,大夫元咺逃到了晋国。
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冬天,各诸侯国举行了一场盟会。晋文公、鲁僖公、齐昭公、宋成公、蔡庄公、郑文公等国君聚集在温地。这次的议题是:商讨攻打无礼、不顺服的国家。
卫成公冤杀元角一事,也作为一项议题,被提到盟会上。元咺和卫成公打官司,要为儿子讨个公道。结果卫成公败诉。晋文公作为诸侯长,把卫成公关进了监狱。卫成公被囚禁期间,宁武子负责给他送衣送食。无论是卫成公之前的出逃或这回被囚禁,宁武子一直守在他的身边。后来元咺回到了卫国,立公子瑕为卫君。
卫成公被囚禁二年后,晋文公想派医生鸩杀他。宁武子为了保护国君,出面斡旋,让医生在下药时,减少毒药剂量,结果成公大难不死。最后,鲁僖公替卫成公求情,又送给晋文公和周襄王不少珍宝,晋国才释放了卫成公。
鲁僖公三十一年(前629年,卫国遭到狄人围攻,只好迁都帝丘。这时卫成公做了一个梦,梦中卫国的始君卫康叔说:“夏后相夺走了我的祭品。”卫成公醒来后,竟下了一道荒唐的指令,卫国要改祭夏后相。
相是夏后启的孙子,帝丘曾是他都城的所在地。《夏本纪》记载:禹生启,启生太康及仲康,仲康生相,所以相是启的孙子。
对于成公“改祭”的指令,宁武子竭力劝谏,说:“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古时诸侯主掌方国,各自祭祀自己的祖先。宁武子说,相没有功德于民,只有他的后代子孙可以祭祀他。况且相不是卫国的祖先,跟卫国也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卫国人怎么能改祭他呢?他终是劝阻了卫成公“改祭”的想法。
对于宁武子的智与愚,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这样解释道:“宁武子,卫大夫,名俞。按春秋传,武子仕卫,当文公、成公之时。文公有道,而武子无事可见,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宁武子辅佐国君,既有其睿智的一面,又难得憨愚。卫成公昏聩,邦国无道,几乎导致国家覆灭。但每到关键时刻,宁武子都会挺身而出,出面斡旋、劝谏,为国担当。这种尽心竭力,不避艰险的“愚”,孔子认为很多人是做不到的。而也正是这种“愚”,让他受孔子和朱熹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