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我的乡音和口音(人生版)(2 / 2)
幸运的是,这些巨鱼只是常见的可食用草鱼,只吃浮游生物,不吃人,并不是亚马逊流域那种让人闻风丧胆,使人避之若浼的,长着两排剃刀样的,牙齿尖锐的食人鲳、狗鱼和虎鱼。
当然了,我是没亲身目睹过这种规格的巨鱼,毕竟老爸夜半炸鱼,是发生在我年岁太小的时候。而且,虽然现在的我已长大成人,却因为极少“归省”而鲜得这些事实真相。
不过,虽然我对于这些隐秘甚少熟稔,却深知后来在这座水库的四面堪岸,人们使用了数量众多的、材质坚硬的磐石,层层叠叠的甃砌而成,因此格外的防水防溃。
同时,科学的在水库的一侧水底,正式修有一座给排水量巨大的,有一排排可调控的水闸站,可防旱解涝,浇灌农地,十分的便利。
甚至,还承包周围人的生活用水,达到了优质饮用水标准,十分的甘甜可口。
不过,饶是如此,每年当地的政府,还依旧排遣专人,去找寻一些可能存在的缺漏之处,防患于未然,因此可以说是安全至极和无比保险了。
虽然这座水库保留着一两三件不解之谜,但我儿时的成长乐趣却不在这里,而是在靠近水库下游,在人们专门为水库修建的排水渠中。
为什么这里趣味横生呢?
这是因为适逢枯水期时,在排水渠的砂砾石块之间,会躲藏着一只只娇小而憨傻的,背甲略微方形的螃蜞。
这品种的螃蜞,十分的具有特色,不过不是它外形的特色,而是源于它性情的特色——只要我在它藏身的沙穴洞口处的水潭中故意骚动一下,也不用我费劲开挖,它就会故意爬出来,一只接着一只,然后被我轻易寻获。
所以在很短时间内,我就能捡拾满满一大盆,它真是傻到家门口了吧。
那时的我,因为尚未达到最低的上学年龄,所以我那时的天职,就是只管无忧无虑的玩耍好就行了。
但由于那个年代的山村娃娃,能用来打发时间的,只有满大山的自然之趣了。
所以,我时常会前往崮岙之地,也就是山里平坦点的地方,好奇的跟随牧羊人,看他甩着悠悠响的鞭子,驱赶着一腔腔咩咩叫的,正在悠闲的啃食着草野的绵羊。
或是不想远足,我就会和养马的邻家,一同前往马槽房,去为一匹匹身形骙骙的山马,增添着已经晾干透了的、精挑细选的可口草料,看着它们呞呞地反刍,听着它们咴咴地嘶鸣。
甚至,我有时也会偷偷的前去养山蝎子的人家,看着他们把从山旮旯坑犄角里捉来的蝎子,分放在瓶瓶罐罐之间,中留有小半瓶可供蝎子藏身、活动筋骨以及取食的干燥沙土。
虽然这些山蝎子看似病蔫蔫的,体型很小,但实际上,它们尾部的毒针,附带的毒性很强,轻易被它蠚一下,就能使人疼得吃不消了,甚至蜇多了,还会让人有陨命的危险。
而且,山蝎子既是一味药引,也是一道美食,尤其是在去除尾端螫针,焦炸之后味道更佳。
而山野人家饲养山蝎子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强身健体,治瘳祛瘼的。
但是,却因为山蝎子生性跅弢不羁,实际上他们养的蝎子,很容易全军覆没,即成瓶成瓶的死亡,最后一只不剩,不好养活,纯粹是吃力不讨好的打磨时间的方式。
不过,谁还能没个兴致所在呢!理解就好。
……
当然了,若正值仲夏之季,天气开始骄热炙烤,我会寻到一根长长的竹竿,然后在其前端,裛绑一个已经缏好了敞口部分、并用一段坚韧的铁丝环捰穿过的、微张着小口的空洗衣粉袋,然后就简单制成了,专门捕捉各类飞虫的实用装备。
如果飞虫不幸入内,因为我已把进出口,故意设计成逼仄窄小,内部狭长,而末端是封闭不通的缘故,基本上是一抓一个准。
因此,我既能捕获爬到树上蜕化,并在树上訇訇作响的,背生有两片透明纱翅的俏瘦的“温瓦蝉”(学名指鸣鸣蝉,蛁蟟。
也能捕捉戢戢一片,善饮樗树臭汁的,身穿黼黻华衣与红色肚裙的,善于趯趯逃跑的春蹦蹦虫(学名指斑衣蜡蝉。
还能偶尔捕捉到,喜欢啃食树木表皮的,藏在低矮墙角与叶片上,身着硙硙甲胄的体型俣俣的落单的昆虫天牛。
当然了,我有时甚至还能碰到,代表着美好寓意的,和北方燕子外形相近,却腹部浸染着橘红色的,叫声清脆婉转,且同时喜欢来回上下高频率的摆动着自己尾羽的,善栖在人家墙洞角隅里的,“火叶鸟”(学名指北红尾鸲幼雏掉出窝巢的不幸事。
和北方地区教育孩子要保护燕子一样,这里的大人们,也世代教诲着孩子们:“若不幸看到,火叶鸟的幼雏跌落地下,要及时的送它回窝巢…”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有时被挤掉地上的幼雏,是物竞天择的结果,人们并不能真正帮助到它,甚至还会为它带来无端灾厄。
而除了捕些飞虫,或救助下幼雏之外,在气温燥热的仲夏季节,我最期待的一件大事,就是趁着闲暇的午后时光,悄等着面容??的凉粉匠,吆喝着“凉旋粉,高平凉旋粉”的美妙声音。
只见他满山遍野的跑销,肩挑着一根木制扁担,而扁担前后,各悬挂着一个竹制箧盒,而在这两个竹制箧盒里,分别端放着一大盘尚未启封的膅白色的,或仅剩小半块的碧寒色的旋粉。
因为这东西实在是好吃,所以格外受到山村孩子的欢迎,因此特别紧俏,若地道食客稍微分下神,恐怕就只有“望粉生叹”的份了——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同村小伙伴吃完凉粉匠箧盒里的最后一点凉旋粉。
而高平凉旋粉,顾名思义,产自山西高平,以新旋好的品质最甚。
具体做法是,将做好的粉坨,倒扣在一张箅子上,用一个状似罐头瓶盖、有多个均匀孔洞的镟子,从外向里,一圈圈,镟成条状,喷洒上一点凉水,抓入瓷质的、表壁纹有一两株花卉的碗里,撒少许盐,浇上一圈芥末油、以及适量的白蒜,再加一点其他的辅料,就可以享用了。
高平凉粉吃起来,不仅有芥末冲到口舌根处的辛辣芳香,这会使人流下像被欺负了的眼泪;再搭配着山西驰名老陈醋的酸爽劲道,更添几分香。
当然了,就别提来自凉旋粉本身的泉寒水意了,就像藏进去似的,饱含一段段颸颸凊寒,能让人一客两客,好几份的吃着,意犹未尽,特别解暑。
假如,若天公作美,我还能在某些特殊的节日里,在傍晚时刻,在天还未完全暗淡下去之前,前去村里唯一一家的剧院场上,品尝着一碗碗刚从红泥小火炉中煮好的,冒着热腾腾气息的牛肉丸子。
而当我,把盛着山西牛肉丸的碗内,浇上半碟山西老陈醋的醋汁时,那滋味特别的美好。真的,酸味全消,只剩下芳香馥郁,十分引诱人。
当然了,这唯一一家剧场院里,除了有美食风味外,还沉淀有不少独特的人文风情,主要是关于戏曲与古建筑方面的。而我,则偏重于这座剧院里的古建筑。
在剧院对面,有一座造型奢侈,内部环境幽静安谧,甚至有些微冷的古庙宇,还有一座,古时人们用来瞭望与放行的双层式城门谯楼。
不过经历了岁月的溷浊,在进入城门的正中,那悬挂着匾额的区域,上书的四个大字“山清水秀”已经若隐若现;而出去城门的正中,在“山清水秀”的对侧,那“风清月朗”四个大字同样隐隐约约,摇摇曳曳,就像风烛残年的老翁一样,它们见证出入其中的人们的成长历程,它们陪伴着人们一点点变老,它们已有不少年头了吧!
不过,最让我啧啧称奇的,还是在这座有些类似城隍庙土地庙,神祇的庙宇的屋顶正中,有四个斗大的陶塑神将,他们用粗大厚重的铁索,捆绑着一座不具名的龛牌。然后,他们日夜不停的,从四面八方孜孜矻矻的拉着这龛牌。
虽然儿时的我,并没刨根问底,甚至也没放在心上,但多年后,当我再次重游故地,这个问题,却盘亘在我的心中,频频上我的心头,使我如“鱼梗在喉”,几欲舒展。
所以,最终我请教当地上了岁数的老妪。老妪介绍道,说这是代表了公平公正,寓意正义不会偏袒任何人。那四个神将,主要是执行公平正义的神使,而那座龛牌,则代表了“天”,是青天的化身。神使从四方八方约束着祂,是为了不失公允。
那为何要建成这样呢?老妪继续介绍道,说这样建造能多赚点钱,毕竟一分区域一份钱,不仅神庙是这般,这里的建筑大多如此。
哈哈,真是有智慧的能工巧匠,为了谋好点的生活,真是“煞费苦心”,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写照吧!
而与此同时,这里还有一款家家户户都会去做的晚饭后甜点,名曰“甜煮”。
也就是用黄橙橙的一大碗新晒好的小粟米,搭配适量花生粒,和其他一些能被找到的、可食用的山货,比如野山枣、山楂果、山核桃仁、山柿子干之类,混合熬制,猛火狂煮大半个时辰。
“甜煮”成品外观,和腊八粥颇为相似,毕竟两者做法同源,只是“甜煮”熬好后,能媲美饴糖,滋味甘甜可口,也就是能自然而然熬制出,像放进了好几勺甜甜蜜蜜的红糖味道。
但据我老妈的分享,实际上,真正会做”甜煮”的人不会放糖,而多是利用”甜煮”的几种富含果糖或葡萄糖的食材之间的,能互补味道缺失的优势。
因此格外的粘牙,格外的酥口,也格外的软糯,所以我认为,这种种风味,要归功于会做”甜煮”的人,比如我妈,正是因为她们的参与,才能引发这神奇的一幕幕。
虽然,我在山西的趣事仍有不少,但由于人生若寄,世事莫测,憔悴有时,谁能预料得到,在我八岁伊始,爸爸就谨遵奶奶的“台命”——带着我和我妈、老姐一同回到了安徽老家。
而这次“回乡”,却一待近二十年,这成就了我第二个家乡。
安徽太和,是我人生的第二个家乡。
虽说安徽是我的第二个家乡,但这个故乡,却没有友好的欢迎过我,也没有善良的对待过我。
我就不提我儿时刚来到这里时,被无数个太和本土人猛烈排斥了,甚至他们还曾组团揍我。
因此当我上小学了,授课的老师,也迟迟不肯让我回答问题。可归根结底,造成这一切结果的原因,却是口音问题,因为他们听不懂我的山西方言。
当然了,我也同样不提在我上小学后,直到小学毕业的这几年期间,因为口音这个大问题,被无数个小学校友,“友好”问候的惨痛经历了。
虽然我已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已改鬓毛催”,但说实在话,长这么大,我真得不知道我的归属地在何方。
虽说我如今也在太和老家,生活了许多个年头,会说本土方言,也知道这里的人情文化与地方特产。
比如阜阳有款,和山西饸饹面外表接近,却做法迥异的特产“格拉条”。
比如太和有款,又辣又香,就着茶叶蛋和卤鸡爪一起享用,更具滋味的太和羊肉板面。
比如太和还有款,只在清晨出现的”?汤”,主要是用老母鸡汤,烫上半颗或一颗鸡蛋花,然后兑点香油,堆点芫荽叶,或荆芥菜梗,并撒上一些晒干了的麻虾条。
而最佳食用”?汤”的选择,则是搭配着一两屉小笼包包吃着,口感更胜。
但我的口音里,却潜藏着来自山西的乡音,它会时不时的冒出来,提醒着我不要忘记第一任故乡。这频频为我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不仅给我带来了浓烈的自卑感,也让我一直说不好标准的普通话而被人哂笑。
当然了,我说不好标准的普通话的原因还有一个,这就是当初我上小学,中学,高中,甚至大学时,所授课的老师,大多习惯性的地道方言教学,没几个人普通话过关,而且学堂学子也没较过真。
并不像现在的老师,还要求普通话必须要二甲或二乙水平,甚至在校学生,也有所考核,所以我,也就只能自认是命运般的倒霉催了。
不过,即便是事实如此,学好标准普通话,也是我将来势在必行的一项艰巨任务。
因此,如今的我,每次前往太和购物,或去附近镇上取我的快递时,别人都会诧异我的口音,会鸡婆似的询问我,问我老家是哪里的,只因为他们感觉,感觉我的口音不像本地人,太侉了。
而令我尴尬的是,当我回山西探亲时,许多山西人,同样也会诘问我家乡何处。
虽然这流年韶华,会更改人许多的习惯,也会磨灭人许多的痕迹,但有些东西,有些问题,任凭它施展各种手段,却无法去掺假,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就好比我到底是哪里人?
虽然没人能给我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我想,我恐怕是一位灵魂无处安放的孤独旅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