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仓无余粮,万众一心(2 / 2)
寒山村现在最苦,只要救活军还要他们,哪怕粮食少一点也成,外面的世界哪里还有多少活路!屯组里在学校学习的孩子,由识字的大孩子带着,回去和他们的屯组的人们一说,所有人都表示愿意同生共死,哪怕粮食再少些也行。
清河,铜炉,郭家,三村则相处的时日久了,最忠诚也最贴心。大家也都过了一段时间苦日子,现在有那么一大片庄稼地的希望,咬咬牙也就四个月。
难搞的是另外八个村子,借粮食这问题一出来,众里正那眉头可以挂十斤水壶!最后袁正使出了杀手锏,借粮食算贡献谁借的多农具的分配就多。而且是借的,秋后会还。另外借的最多的可以送孩子来清河村识字读书,包口粮和笔墨。
这下有人心动了,接下来的双抢再播种如果有了更多的农具,那清河这边种了那么大一片粮食地,他们也可以啊!这借出去的,他们这里种的肯定能还回来,自己还能种更多的地。最后,还能送一批娃娃来读书,这请个老师也要不少银两啊!
这买卖划算啊!
高家寨的里正,高德兴同志,那觉悟跟他的名字一样高。首先跳出来,先一顿共度难关的话语,接下来就说借出五千斤粮食。
其他村子的人可坐不住了,你一言我一语,场面开始混乱了。吵着吵着,相互之间可是抬价,你六千斤,他六千五百斤。最后有个他他他说,“你们真小气,我出一万斤”。
最后,竟然借到了五万六千斤粮食,袁正和老王头大眼对小眼,问题居然解决了?!
这群老农民,精明是真的精明,但确实也真是一群甲鱼蛋,不见兔子不撒鹰啊!
但就算是这样,人均口粮还是要降低,食物采集的任务也要分配下去。
各村里正回了村,没有拿到第一名的又被村里的老人们骂了个半死。你说借都借了,就不能哪个第一,送村里的孩子去读书?
中国自古最高的荣誉就是耕读传家,而偏偏绝大数的老百姓请不起老师,读不起私塾。谁家不期望,自己的儿郎能写字会算数,很多农人就是因为不识字,连信都要到城里花钱找人写。甚至因为不会算数,很多农家去城里卖点山货都被奸商坑过,回来怎么算,怎么不对。越是老人,越觉得,该花这笔钱,该送娃娃去读书。
第二天清早,三个里正又跑回来,自愿给些粮食,送孩子们过来读书识字。袁正就一个条件,无论男女都要识字!三个里正问为啥女娃子要读书?袁正一句话堵死他们,若是男丁万一战死了,这家的娃娃还要不要识字懂道理?娘亲会写字,就能给自己村里的孩子启蒙,整个村子都不会有文盲!
这下子,一群里正不住的点头,是这个理!这年头战争多,男丁确实死的多啊!
过了两天,其他没有送孩子来的村听说了,那一群人回去逮着他们的里正继续骂,第一次就算了,现在还不反省,你不要做里正了,我们要换人!
结果附近八个村,把孩子全送来了,还带来了人手大搞校舍建设。
本来是借粮的事,最后却演变成了,普及全民教育!
袁正苦笑着摇摇头,也好,这也是件积德的好事!愿天下人都能读书写字,知书达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