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四师斗法兴庆宫(1 / 2)
开元元年七月初八,大唐天子寝梦,见一异域僧人,足踏花瓣自天降下,为其说法,遍生光明。醒来后记忆深刻,直如真事,便在将那僧人的法相、行装一一画在墙上,命人誊抄在卷。
时隔三年,当李隆基看到善无畏时,豁然想起,他便是那日梦中所见的僧人。便命人将画卷取出,展于善无畏眼前,一番比对,分毫不差。
善无畏道:“陛下有天命在身,自有非凡感应。”
李隆基龙颜喜悦,笑道:“昨夜若非有上师,朕等恐怕早已身殁。朕有意请上师护国传法,不知上师可愿?”
善无畏作礼道:“此行震旦,正是为此而来。”
李隆基见其不拒,大喜道:“那朕便请上师为太子太师,封明国公,授金紫光禄大夫,兼员外鸿胪卿,加号“光明护国天师”,上师以为如何?”
善无畏道:“多谢陛下厚爱,但善无畏不懂大唐礼法,难任重职,只愿陛下能赐一道场,教化众民。”
李隆基道:“上师宽心,只需受勋即可,杂务不必萦怀。至于道场之事,上师现既在兴福寺,便先委屈其中,待我命鸿胪寺择址,另行为上师准备道场。”
善无畏礼谢道:“圣恩浩荡。”
李隆基再得护国大师,甚是开怀,擎酒敬道:“天佑大唐,诸位国师请!”
待众人饮下,李隆基问道:“昨夜朕观上师身后似有光相,如菩萨降世,今日怎么不见了?”
善无畏道:“那是外显之相,行功方有。”
李隆基闻言便问道:“不知上师所修何功?”
善无畏道:“吾之所修,名唤“胎藏界曼陀罗”密法。”
李隆基虽贵为天子,但亦是头一遭听闻此功,追问道:“此是何功?”
善无畏道:“众生皆有佛性,俱有无量无边之大神通,只因外相蒙尘,犹如子藏母胎,花藏莲子,故名胎藏。吾佛慈悲,为救济无边有情,创此一门曼陀罗密法,助众生以大悲之心,入大定之境,从而还本大智之性。”
李隆基又道:“那朕可否修炼?”
善无畏道:“众生皆可。”
李隆基喜道:“那当如何修炼?”
善无畏道:“吾此行所携,有《大日经》七卷,乃大日世尊在金刚法界宫开示众生所传,循此修炼必能生发陛下清净菩提之心。”
李隆基闻言大喜,道:“甚妙甚妙!昔日玄奘法师自天竺归来,以大乘真经广渡众生。不知与上师的《大日经》有何差别。”
善无畏道:“并无二至,世间万般法门,皆为方便而生。如以船渡海,船无差别,海非本真,渡过之后方是菩提。算来玄奘法师,与我尚有师门之义。”
李隆基一听,好奇道:“哦?此义何来?”
善无畏道:“昔时玄奘法师由大唐入天竺,师从戒贤上师,与吾师达磨鞠多并修于那烂陀寺,互有相教。戒日王亦曾在曲女城为其设无遮大会,宣讲大乘教义。只可惜我入门较晚,未能得见他慧压诸宗的风采。”
李隆基听此说道:“想不到竟有这般关系。但上师不必惋惜,如今我大唐莲华遍开,唯识、三论、华严、天台、禅律诸宗,各有千秋,不乏大智慧,上师今既来此,未来定有机会相见。”言罢又赐饮众人。
待放下银杯,李隆基又道:“我大唐万教并容,非是只有释家之学,不知上师可曾听闻道家之法?”
善无畏回应道:“当年玄奘大师东来,曾译《道德经》传入天竺,吾有幸研读,甚深精妙。自入东土以来,亦多有耳闻。”
李隆基问道:“上师以为,佛法与道法,有何不同?”
善无畏道:“佛法直指,道法循进,殊途同归。”
李隆基请教道:“此言何意?”
善无畏道:“世间万教万法,不过求真二字。佛法辩六识、破虚幻,以求如来真我之境。道法则是先求合于天地之道,再明悟阴阳。但二法终途,都是为了真如不动。”
李隆基闻言,哈哈笑道:“那不知,道法与佛法,哪个更胜一筹呢?”
善无畏道:“法无高低,因人所修。”
李隆基似是好奇地问道:“朕与诸位国师相处多时,好像从未见过如上师那般的光相,是因佛道功法之异么?”
叶、罗、张三人一听,便知李隆基是有意让他们与善无畏较量一番。他们皆入七经之境,早已难逢敌手,今日遇到善无畏亦属难得。虽无争胜之心,但亦好奇善无畏境界几何。
罗公远率先笑道:“陛下若是想见,这有何难?”说罢,只见他手捏天罡印,脑后顿显光相。谢承之在旁看了,不禁瞠目。
昨夜善无畏脑后所现光相,更似光环,只是在圆边明亮,中间似雾般飘渺。而罗公远此时所显光相,直如满月一般明亮,仿似一个发光的玉盘,悬在其脑后。善无畏乍见,眼中亦是惊奇,叶法善和张果,却甚是平静。
李隆基见此相,亦是大为惊喜,赞道:“想不到仙长竟有此神相。”
罗公远摇手笑道:“不过是外相变化之术,陛下见笑了。”
善无畏闻言,法眼凝视,观后亦笑道:“惭愧惭愧。”
罗公远则严肃道:“大师见笑了。吾曾闻西方有在世菩萨,以一己之力统合天竺九十六宗,想必便是大师了。”
善无畏道:“西土诸国纷争,各派教义多有愚昧,不似大唐开明繁盛。昔时玄奘大师,亦曾遍传大乘智慧于数十国。只可惜,当年他是客座之身,不然应也能统合诸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