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大人讲的(2 / 2)
此外,地域分经,也遵循着趋利避害的原则。
因科举实行的是分经取士,所以为了避免恶性竞争,相邻两县之间通常会选择不同的经典。
这都是为了科举仕途而有的人为抉择,非常正常的现象。
再有就是一直存在一经传家的家族传承现象。
林川知道的林家先祖治的是《尚书》,还有如:明州鄞县杨氏之《易》、江右安福彭氏、邹氏之《春秋》、莆田林氏、铅山费氏之《书》,以及济南新城王氏之《诗》等等。
这些都是家学渊源,泽被后世的典型。
~~~~
林川选择以《春秋》为本经,而新场县缺乏治《春秋》的大师也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明德你也不用担心,老夫虽不专治《春经》,但一般的疑难,也可为你解惑。
另有一人或可解决你的困扰。只是不知他本人愿意否?”
说到这,宋教谕忽然一顿,继而笑道:“无妨无妨,改日老夫为你走一趟…”
兴许他本人也愿意的。毕竟,赋闲在家!
林川听到这,想问问宋教谕口中的他是谁。
但又觉得不应操之过急!
不过,不论结果如何,师长有这份心,让他很是感激,躬身行礼诚挚道:“那就有劳夫子了。”
即便有外祖,也可拜名师。毕竟外祖离的远,不离家,可研学问又有何不好呢!
“哈哈,不必客气。”
宋教谕满意地捋捋须,看着彬彬有礼的少年,一时间心情大好。
接下来宋教谕又与林川说了些御、射方面的话,言道如今不易买到骏马。而县学的三匹已是老马。
林川:“……”他对牛马市不大了解,在这种问题上面,只能当个倾听者。
想来,这是因为战争刚结束不久,过二年,情况应有好转的!
最后看宋教谕顿住了话头,天色亦暗,林川就起身准备告辞。
宋教谕欣然允诺,端起茶杯一边喝一边道:“本经之事,就这么定了,明日老夫会把籍册转交学署留档,可就不能再做变更了?”
“嗯,不变更!”林川认真点头确认。
宋教谕笑了笑:“你说你手中已有了《春秋》之《公羊》《谷梁》,但却无《左传》。
那你尽可从藏书楼自取,到时候我给门子打声招呼,你抽空去拿一下。然后抽时间抄一遍。”
学宫的藏书楼,里面典籍包罗万象,由专门的门子看管。学生可以借阅,但看完必须归还。
“学生明白了,有劳夫子。”林川感激道。
“无妨。”
宋教谕放下茶杯:“这边没什么事了,你先回去吧。”
“是。学生告退!”
林川一脚跨出门槛时,宋教谕又将他喊住。
“等等,听闻清华书局向你约稿了,要编纂明算相关的书,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林川回看着宋教谕,坦然的回答,这件事隐瞒不了,也不能隐瞒。
宋教谕听了沉吟片刻:“学子著书,本乃大忌。
不过,你所著为明算一类,非四书五经,倒是不在此列。
这样吧,人无信不立,书,你可继续编纂着,但不可偏废学业。
学里则给你记下此事,他日若有人借此事发难,就说是老夫让你做的。”
“此外,你若需要,藏书楼倒是也有些杂书,可自行去查阅。”
林川听完,怔愣了一瞬,回神过后连忙道谢:“谢谢夫子!”
行礼起身时望着宋教谕真诚的眼睛,心底涌起了一丝酸酸甜甜的暖意。
自己遇到的,总是好人多!
宋教谕此举,又为他遮风挡雨的意思啊!
虽然著明算类书不在太祖的禁忌当中,几乎不存在出现意外的状况,但凡事就怕万一。
万一,如果能多重保护,总是好的。哪怕是多个不拖后腿者,不落井下石者,也是更好!
宋教谕不因他年少而质疑,出于惜才,非但不阻止他,还为他提供方便,必要时候还愿为他担责。
这番为师之担当,让戒备心甚重的林川一时深受感动。
“行了行了,刚刚进来又作甚,赶快出去吧。去会馔堂吃饭去!”
宋教谕不耐烦地挥手赶人,时间不早了,已到饭点!
看着林川渐行渐远的背影,宋教谕的眼神闪烁了一下。
随之,走出办公室,回家。
冬日,日短夜长,天黑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