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九章 经学大师(1 / 2)
宋教谕申饬完二十三位学习不认真,成绩不过关的秀才,留下他们在原地反省,就与张、李两位训导一起先行离开了。
而那二十三名遭申饬的秀才,则凌乱在寒风中。
经过这次季考,他们的老脸算是丢尽了,竟然都在用于考评生员的“三等簿”上留了名。
哪怕暂无除名之忧的,一时间也有些心乱如麻。
瞧瞧,这好端端的生员当得,曾经在旁人眼中乃是文曲星转世的他们,竟然被“记过”了。
这让他们还有何颜面去对乡亲父老啊?
只希望别的生员不传闲话吧!
书生对于书本,真是半点不能糊弄啊!
不然,考试就会教你做人。
这次季考失利,让他们备感屈辱的同时,也知道自己平常未努力的下场。
只能寄希望于下回考试,再一雪前耻。
不过…
二十三名秀才暗暗定下决心,回去后必须重拾四书五经,认真刻苦重读重背。
否则,他们真的无脸,也无法在让人承认自己是秀才。
四等的考生,即便未遭申饬的那三十名,此时也在反省。
~~~~
林川他们这边,却是一派喜气洋洋,个个眉宇舒朗,谈笑自若。
众人都领到了赏,互相说了些客套恭维的话后,老秀才们便彼此作揖告别,各自准备先回家去了。
而新科秀才则还要迟几日,他们还有一场考试要进行。
而林川、林逑、林潭三人等放假则直接从县城赶到州府了,不再绕路回家。
此时林大伯也要先回家去,临行前找到几个子侄,嘱咐他们从县城到州府时路上注意安全的话。
林川则托大伯给肖雅带了书信和礼物回去。
肖雅生病虽然好了,但大概也不能去州府参加林达的婚礼。
林大伯自无不允的道理。正巧妻子怀了身孕,他也是打算不去参加大侄子婚礼的。
反正,老家是离不得人的。想来,肖家更是如此。
大概,肖家只会派肖杰代父母走亲戚了。
毕竟,天寒地冻的,上了点年纪的人都不想这个时候走人户。
当天下午,参加本次季考的老秀才都陆陆续续地回去了。
林大伯也与同行的乌秀才一起坐上了返回茶山镇的马车。
另一位发社的老秀才,家在县城,此时并不需要再回茶山镇。
林川几人这次只送林大伯至县学大门口,看着林大兵驾驶马车走远这才回了学宫。
再过五日,林大兵会带着林小兵和林小丁来接他们。
接下来的二日,学里这边已经是半放假状态,秩序比较松散。
经过这次季考的再次验证,几位新科秀才都脱颖而出,已然在一县秀才中找到了自己的位序。
于是乎,各种套近乎和宴请就络绎不绝,民间商贾人士不乏有投资书生、结交未来权贵的意思。
季考成绩流出后,便有不少宴帖送至县学传达室。
但凡学子愿意赴约,那么商贾抛出的橄榄枝便算奏效。
体面一点的,聘请学子为家中子女的授课老师,彼此结下师徒之缘,谋求长远发展。
而直白一些的,则是以钱财之物相赠,彼此结成利益捆绑。
大族豪商还顾及颜面,虚交的成分居多,只图秀才们认一二分香火情,不捣乱。
而小族弱枝的中小商户则有迫切投资贵人的需要。
他们的行为举止就显得比较粗鄙豪放,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
为此,像袁驰这样背后无根系的“新贵”,近来就很是荣幸又头疼。这送请帖的人太多了,让他疲于应对。
林川看着给袁驰的一摞请贴,也很震惊,原来穷山僻壤的小小新场县居然有着这么多有钱人!
当然,林川和林潭他们几个也收到了几份请贴。
其实成为秀才者,真正迂腐之人很少。
林川他们全都知道这些人的用意,但有些送上门的请帖在经过一番抉择后还是决定欣然赴约。
比如四通商号的掌柜高运成,这是背后有靠山的前知府、现大理寺少卿的家族。
又比如真义客栈的掌柜陈发,以及顺安银号的掌柜李安。
这几个掌柜……他在王荣家的宴席上有过一面之缘,此次再送请帖上门,也显示出对方抱有进一步深交的意图。
这中间,图的是什么,大家彼此都清楚。
虽然常言,君子之交淡如水,但真正的君子不多。
名利场上,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关键时候却能起到一点作用。
别小看那一点作用。
许多时候,成事不容易,但坏事容易。
与各掌柜的有个面子情,至少在县城里办些事,能方便许多。
更严重一些,甚至能影响到在整个府和州省的行事顺当与否。
这些人背后都有枝枝蔓蔓,且都代表着他们的东家,办事效率不一定很好,但坏事绝对不错。
一连花了三天的时间应酬,之后林川他们就又迎来了升堂考试。
所谓升堂,就是升学的意思,
此时林川他们这些新科秀才都挂名在低级别的“正义堂”名下,升学之后便是崇志堂、广业堂。
之后再升入中级别的修道堂、诚心堂,乃至高级别的率性堂。
这次的升堂考试由各科教员主持,五名新科秀才全部升堂成功。
林川他们这一科可以说是质量最优秀最年轻的一届秀才。
林氏四兄弟加上袁驰,五人就光荣的成为了“崇志堂”生员,作为插班生,与原来的“崇志堂”生员一起上课。
其实升不升堂,所学的课程和授课老师还是一样的,只是进度略微有些差异。
此外,县学对不同层次生员的管教也有区别,越高级,管教也就越松散。
比如升入崇志堂后,其实代表该生员已完成了基础课业,之后只要按时参加考核即可,平日上课与否,则不太注重了。
甚至到了中级别的修道堂、诚心堂,以及高级别的率性堂,连平时的月考都不太注重了。
只要能照常通过县学组织的季考以及学政主持的岁试、科试就可以了。
这其中倒是方便了袁驰这样准备开私塾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