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上霄殿下 白兰藏剑(1 / 2)
白兰山环线:洞殿下-长岗-茶园-白兰山-里壶坑-洞殿下
周末的晴天瑜伽馆特别热闹,先是传来赵告娣和孙长钦的拌嘴声,接着又是赵告娣对我的好意相劝。指出了我的诸多缺点,比如说,活少工资高,很少来瑜伽馆里。让我有种她是馆主的错觉。我负责招生,确实不需要天天呆在瑜伽馆里。眼看快放暑假了,我还准备跑跑学校,搞个青少年暑期班呢!学员一多起来,师资力量就不够用了……
“小胖,我们去徒步吧!散散心。”我拍了一下小胖的肩膀,说道。
“师父,你是不想见到赵告娣吧!”小胖站起身来,到体重秤上称了称。
“不是的,我有事跟你商量。”我看了体重秤上的数字,称赞道:“不错嘛!即使是不徒步,体重也在下降。”
“经络打通后,基础代谢上来了。半个月以来,我的体重已经稳定保持在了155斤。”
“走吧!我们路上慢慢聊。”我拖着他往外走。
“我们今天去哪?”
“洞殿下,绕着白兰山走个环线。”
我驱车直接来到洞殿下。双门到洞殿下的柏油路,是近些年新修的。宽敞的道路,便于住户上下班出行。
洞殿下村,金东区赤松镇最北面的一个高山自然村,隶属于赤松镇双门行政村,离赤松黄大仙宫近6公里,是“原生态峡谷第一漂———黄大仙漂流”的源头。洞殿下村很小,村里山泉潺潺,炊烟袅袅,显得异常宁静而美丽。有市区居民长期租住在冬暖夏凉的洞殿下村。
“洞殿下的名字好奇怪。”小胖说道。
“洞殿下村因村后上霄洞(优游洞而名。上霄洞比邻村祠殿,处在洞殿之下,是为洞殿下。”我介绍道。
明万历《金华府志》载:“县东北三十里,金华山之南。石壁环抱如城郭之象。或云:即优游洞是也。”《赤松山志》载:“优游洞在上霄,去宫(赤松宫十里,去壶屏(壶屏山一望之隔。洞门高五尺许,入门则高、广二、三丈。自左升梯而上,又于上扶梯而人其中。举而视之,则虚旷如大厦数十间之广。又出于三十六洞天之外。烟霞交锁,石髓流英。父老所传则曰:壶天真人所治之区,二皇君校籍之所。”
唐初诗人袁吉曾作《宿上霄洞》诗:“一宿烟霞境,更无尘梦侵。泉声寒绕枕,山色冷归衾。自得希夷性,还忘名利心。更阑不成寐,岩鸟共寒吟。”南宋吏部尚书王野在斗鸡岩山桥隐居时曾游历此洞,留下了著名的《上霄洞》长诗。
“照这么说来,这个洞古时的名声可以比得上双龙洞。”小胖说道。
“是的。”
“我想去洞里看看。”
“已经荒闭。上霄洞在唐、宋时游者甚众,因村中接待乏力,因于元时闭。”我遗憾地讲起近些年村民寻洞的经历。
1981年,所在洞殿下村有郑思仁等两位青年,于春节之夜共梦红脸仙人指示曰:“洞殿下者,乃殿下洞也”。于是,于村后祠殿故址处下挖。清土2丈,果见有穴,曲窄如胡同状,但穴中积水极深,因罢。1999年秋,有村民于上霄洞故址西15米处建房,清基时挖得“上霄洞”洞碑一块。2年秋,当地村民集资近1万元,复于上霄洞故址抽水觅洞。不料水干后,却见洞中淤泥深积数丈,故又作罢。洞殿下村民先后于上霄洞故址四周挖洞8穴,然皆为微穴,未能找到上霄洞。
“真遗憾,那这条溪叫什么?”小胖从车上下来,看到柏油路的尽头是一座水电站,建在山涧上。
“叫赤松涧。”
《太平寰宇记》云:“赤松子游金华山,以火自烧而化,故山上有赤松之祠,涧自山而出,故曰赤松涧。”涧自洞殿下至古赤松宫,全长约4公里。涧两岸悬崖突兀,频相交错,令涧急折多湾。涧泉清冽。平生爱泉石的宋代吏部尚书王野,在游上霄洞的诗句中,曾以“涧水清可钓”盛赞赤松涧泉。岸边多山花野竹,有秀岩名“折竹”,涧景颇秀。
“相传神农时雨师赤松子即在此羽化。这里除了有上霄洞故址外,还有壶天真人祠、徐公真人祠。可惜,现在都已经看不到了。”我摇头说道。
我们沿水电站左侧山路爬坡上山。
“师父,你出发前说,要跟我聊什么事啊?”小胖问道。
“我想搞一个暑期青少年瑜伽培训班。生源我去搞定,女神孙柏琳正好是小学老师。但是,缺少师资力量,单凭孙长钦和赵告娣,根本来不及。”我将双手一摊,说道。
“师父,赵告娣这么不尊重你,好像她是馆主一样的。你就一点都不在意吗?”
“当领导就是这样子的。不仅要分配好工作,还要听下属抱怨和唠叨。没必要跟她一般见识吧。”我洒脱地笑了笑。
“师父果然有高度。你要我怎么帮你?”
“上次比赛,你在院校组不是认识很多女教练吗?可以请他们来我们馆里执教一个暑期。”
“这一招妙啊。以比较低的成本,解决了师资力量问题。师父,我如果把她们请来了,你任命我当晴天瑜伽馆的教学总监吧。这样我就方便以领导的身份和她们约会了。”小胖双眼放光,非常感兴趣。
“那好,就这么说定了。我看瑜伽馆的体量,分不同时段,总共可以同时开三个班。需要补充两名教练。你择优邀请吧!”
“行,我马上依次给他们发信息邀请。”小胖停下脚步,操作手机发送信息。
选择洞殿下这条线路的徒步者非常多。山路较为明显,在涧溪、岩石、树林中攀升。在中途会出现分岔路,都可以通往武平殿,左道途径长岗,走的人较多;右道途径白兰山尖、茶园,已荒废。
白兰山,山中多兰,春日幽香盈谷,与“武平殿”村朝对。为东玉壶之“南屏”,故又称“壶屏”。山高千余米。分数支:东泻向里壶,南直奔上霄,再折东向南至卧羊山,长约7公里。
据传,昔有采兰者至彼,忽云罩雾障如黑夜。风雨声中,有百花仙子驱蟒而至。仙子指采兰者责曰:“汝残吾神花以图钱财,罪孽非浅。若将所得兰留本山栽养,指尔归路。不然,当为吾坐骑美餐。”采兰者吓得背萎向里壶坑狂奔,将篓中兰尽散山中。自此满山生兰。
昔有“壶天真人祠”在山顶东侧,今不存。今白兰山巅西北,已建成种植二百亩“迎霜茶”的“高山示范茶园”。
“传说,白兰山一带有一把古代神剑。”我说道。
“哦?那我们上山寻剑去。”小胖来了兴趣。
“太元十年(385年,时年24岁的东晋孝文帝司马昌明,在金华山顶埋一剑,铭曰‘神剑’(《太平御览》三百四十三引陶宏景《刀剑录》。”我手指向白兰山西侧的小白岩,说道“小白岩就有一个神剑的传说,刚好与史书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