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章 一道特殊的历史题(1 / 1)
在考利文中学,郭宗堂和黄坤生对自己严格要求,他学习十分刻苦。一次,历史课堂上,讲授中世纪欧洲历史的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历史题。他的题目是:十字军东征该不该进行?你认为,那几次东征路线都合适吗?请你设计一个最佳远征路线。
这个题目看上去并不难,可是,要出色地完成老师的任务,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完成这项作业,第一步,就要彻底搞清东征的具体情况,另外,还要摸清每次东征的具体路线、每条路线上的历史、地理、物产、军事等状况,然后才可拟定出最佳方案,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郭宗堂拿到题目后,他先到了学校的图书馆,查阅到了有关十字军东征的历史资料。一开始,他并不清楚什么是“十字军东征”,他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概念,非常陌生。经过查阅,他才知道,十字军东征是指在149——1292年期间,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进行的、持续近两百年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以收复阿拉伯穆斯林入侵占领的土地的名义对地中海东岸国家发动的战争,前后共计九次。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因此每个参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
至于东征的原因,郭宗堂从史料中便可知道,当时原属于罗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教教徒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了多次东征行动。
这十字军东征,先后进行了9次,每次进行的路线不尽相同。郭宗堂在想,如果把每次的行军的路线重设一次,显然不合适。于是他对黄坤生说:“你的拿到作业完成了没有?”
“没有,还在查找资料。”
“你是怎么想的?是要把9次东征的路线图都要研究一遍吗?”郭宗堂不解地问道。
“没必要,我想重点研究一次的就可以了。”
其实郭宗堂也是这样想的。经过商议,两个人决定只研究一次东征路线。
经过对比筛选,他们选定了第二次。
郭宗堂和黄坤生他们研究的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发生在1141---1149年。这次东征的起因是1144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了爱德沙。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期建立的埃德萨伯国沦陷后,为了响应耶路撒冷王国的请求,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发起了这次东征。这次东征,十字军从欧洲出发,剑锋直指小亚细亚。结果,出动较早的神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人击溃。法国十字军攻占大马士革的企图也落了空,这次远征未达到任何目的。
“宗堂,你觉得这次东征失败的关键在哪里?”黄坤生问道。
“肯定在神圣罗马帝国。”郭宗堂坚定地说。
“为什么呢?”黄坤生对此并不明白。
郭宗堂随即解释说,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国王康拉德率领的的军队有约两万人。1147年5月底,沿着第一次十字军的陆路路线,从雷根斯堡跨过莱茵河和多瑙河,顺利通过了匈牙利,但在拜占庭境内又发生了冲突。德国人于9月抵达君士坦丁堡,跟拜占庭之间爆发了更严重的矛盾,以至于康拉德威胁要武力占领这座城市。终于,拜占庭人把他们送过了海峡。皇帝曼努埃尔派他的瓦兰吉卫队长作十字军的向导。在尼西亚,康拉德把队伍里的非战斗人员送到拜占庭控制的地区,自己率领主力于1月15日出发进入小亚细亚内地。
郭宗堂解释说,这是一次十分冒险的军事部署。当时,康拉德的士兵远道而来,人生地不熟,对小亚细亚一带很不熟悉。这次行动没有取得拜占庭帝国的大力配合,康拉德帅军冒然行进。而突厥人他们以逸待劳,对地形十分熟悉。他们就隐藏在十字军的附近,等待发动突然袭击的时机。机会终于来了。当时,口干舌燥的十字军发现了一条小溪,骑士们纷纷下马饮水,就在这时,突厥人发动了进攻。由于十字军毫无防备,战斗很快变成了一场屠杀。骑士们根本没能还手就被消灭了。到了夜晚,康拉德丢下整个部队逃到了尼西亚。那些没有被杀的十字军被突厥人卖为奴隶了。郭宗堂认真地查询了第二次东征的路线图,他提出,当时康拉德的军队,不应该直接进军小亚细亚,而是取得拜占庭帝国的支持,先派人打听对方敌情,然后动用兵船,在的地中海西岸部署水军,水陆夹击突厥人,也许能改变这场东征的结局。
对于这个观点,黄坤生也很赞同。“你提出的这个观点,仅是我们自己的看法,它并不和历史相符合,我们还要更多的史料,以论证我们的观点。”
经过数天的奋战,郭宗堂和黄坤生的研究报告已经提交给了老师。当老师结果他们俩那份沉甸甸的而研究报告时,老师都惊呆了。他没想到,就这一道作业,两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学生竟如此认真。
老师把他们两个的研究报告翻开看了看,认为报告结论特别清楚,史料异常丰富,每条史料有明确的标注了时间、作者和来源。看完报告,老师高兴地对他们说:“你们的研究报告写得非常好,我要在班里表扬你们,你们为全班同学树立了一个榜样!”老师一番话,让郭宗堂堂和黄坤生高兴不已,他们的劳动得到了老师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