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章 没钱怎么办?(1 / 2)
“我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了,首先这雷公柱用金丝楠木或者铁力木做导雷的顶部,效果肯定没有铁器来的好,木制结构本身就属于不导雷的一种。
加上大多都修建在夯实过的砖土基地之上,一方面雷电能被导入土壤,一方面又能隔绝土壤水分保持干燥和绝缘性。
但是由于木头淋雨后一定会变潮湿,而潮湿的木头则会增加导电性。我们可以在每层用琉璃瓦、陶瓷、或者特殊的铜制金属瓦片来做顶。将雷公柱换成七尺长的铁器,在雷公柱底端用铜线或者铁线连接地面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赵惇激动的说了半天,可是却让喻巧听的一脸懵b。
赵惇想给他解释清楚这些问题,但是他对于绝缘等专业词汇还是不清楚代表什么。
赵惇没法给他解释导电性是什么,为什么金丝楠木不如铁棒导电效果好,什么是电子等等只能无奈的说道: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
你可以找一座高山,休两座简易的高架,一座在顶端放上七尺长的铁棒,铁棒与架子连接部分用陶瓷或者琉璃固定,铁棒接铁线或者铜线连接地面,另一高架什么都不放,一场雷雨过后您就会明白。
喻巧激动的点了点头,虽然听不懂电子,导电性,绝缘等名词,但是他本身就对避雷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是能听懂个大概的,只是原理不清楚。
其实古人对避雷从汉代开始就有了认识,并且发明了震龙,虽然用的材料不对。一直到了明朝时期,武当山上修建的金殿,每到雷雨天的时候便会有雷火炼顶的奇观,
这也是对避雷的应用,只不过没有成为体系,以及成套的理论依据支撑,一直到1752年富兰克林进行的风筝实验才发明了避雷针。
赵惇也是有私心的,这项成就,他并不想让其他人解锁,而喻巧就非常合适,风筝实验赵惇没敢说,毕竟这东西准备不好容易电死人,风险太高了
正在他起身准备去山上做实验的时候,却被赵惇拉住:临安多雨,不如您收拾收拾,跟我一起回临安城中,着手准备下这樊楼的事宜?如有雷雨天再上山也不迟啊。
喻巧思索片刻后回答:也罢,就先行前往临安吧。
就这样,在建康处理完这些白盐的事之后,赵惇一行人在四月底的时候返回了临安城内。
辛弃疾与杜石留在了建康负责“生意”,而喻巧就住在了赵惇家里,毕竟喻巧是建筑世家的传人,这樊楼的草图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在这一路上就把樊楼的草图画了一小部分,算是鸟瞰图,而具体的细节还没有完成。
按照喻巧的设计,整座樊楼分为五部分,由东、西、南、北、中五座楼宇组成。在布局上采取以东--西纵楼为主,向纵深延伸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