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烧陶制瓷(1)(1 / 2)
谷物微乎其微,每到收割季节,金黄铺地。
老少弯腰,挥舞砍刀,碾压脱粒。
装入用兽皮缝制的麻袋,放在水牛背上,满载而归。
困窘的是,米饭煮熟以后软绵绵的,该用什么器皿来盛装呢,总不能用手捧着吃吧?
狩猎采集时代,上古先民以狩猎野猪野羊为生,采集野瓜野果为食。
只是偶尔品尝粟米小麦,压根用不到什么特别的器皿。
野瓜野果拿在手里生啃,野猪野羊架在火上烧烤。
就算是粘糊糊的米饭,因为并不常吃,只要寻觅一块平整的小石板即可盛装。
农业文明时代,人类一日三餐顿顿都吃米饭,再用简陋的小石板来盛装,就显得很不合时宜了。
毕竟,小石板装得又少,端着又重,还特别容易洒落。
对于必需之品,自然得挑选称心如意的器皿。
否则,每天端着小石板进进出出,属实不太方便。
尤其是小孩,走起路来蹦蹦跳跳,还未等吃进嘴里,就都洒在了地上。
奈何,大自然鬼斧神工,哪里又能寻觅得到称心如意的器皿呢?
即使有幸能够寻到,那也只是一个两个,而不可能是千个万个。
一个两个的确可以解决燃眉之急,却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自然尚且依靠不住,人类还得另谋出路。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烧陶制瓷。
夕阳余晖下,层层暮云间,上古先民在屋外生起篝火,享受美味晚餐。
无意间发现某些泥土(粘土和普通泥土似乎略有不同。
不同在于,经过篝火灼烤,这种泥土竟会变得很硬很硬。
无论怎么掰,都不会裂开。
甚至泡在水中,也不会变软走形。
上古先民就试探性地捏了几个软泥人,放入火中进行焙烧。
结果出乎意料,软泥人非但没有四分五裂,反倒摇身变成了硬泥人。
这下可就有趣多了。
起初,他们只知道这种泥巴经过灼烤会变硬,却不知道它会原封不动地变硬。
现在,他们似乎可以随心所欲地烧制各种各样的“玩意儿”。
说时迟,那时快,上古先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烧制出了盛装米饭的容器——陶碗。
不难想象,世界上第一个碗肯定其貌不扬。
圆不像圆,方不像方,上下左右坑坑洼洼,吃起饭来还易割嘴。
可这丝毫不妨碍它成为人类文明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因为在碗出现以前,数百万年间,人类手中的工具莫不以自然为依托。
譬如,石斧。
首先得从自然界中挑选一块合适的石头,一点一点打磨,一遍一遍修正,直到使用起来称手为止。
这种取材于自然的制造方式,不仅过程特别缓慢,而且用途十分困囿。
只能根据自然本身的模样加以雕琢,无法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天马行空。
正是碗的出现,使人类打破了自然的框范,不经意间迈入了五花八门的工具世界。
自然界中何曾寻觅得到细长的漏勺?
自然界中何曾物色得到带把的水瓢?
陶器——不仅制作起来千变万化,而且使用起来称心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