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决战(三)(1 / 2)
天光大亮时,营中已经忙碌异常。前军已经开拔,高仙芝亲率中军,在其后缓缓而行。
簇拥着高仙芝的人马,李承寤当然也在其中。对李承寤来说,这的确是第一次见识真正的战争是什么样,过去他曾经对此有过很多想象,尤其是李承在史书中读到那些语焉不详的描述时,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力来追远怀古。
当真正置身其中的时候,李承寤只觉得少了很多神秘感,倒是多了很多琐碎的部分。至少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见过任何想象中的奇谋妙计,高仙芝此时仍然是把堂堂正正之师做为取胜之道,大军平平稳稳地推进,然后寻机决战。
当然,当前大势之下,这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大军开拔之前,外铺的游弈哨探至少放到了三十里之外,对方的斥候也大致如此,双方对彼此的行动其实都很清楚,从大营到怛逻斯城下的这五十里几乎一马平川,也没什么用计的空间,恐怕高仙芝最怕的倒是大食人避战,他也知道昭武九姓大多观望,对他本人肯定多有不满,如果不是大唐的影响力和他高仙芝的积威犹在,恐怕是一边倒地偏向大食人的局面。
总之,段秀实的话还是切中要害的,人心向背已不在我,如今已经知道了大食人不好对付,那更是不利于久战了。如果大食人选择依托怛逻斯城固守,高仙芝恐怕立刻就要萌生退意,然而对方的主帅似乎也很自信,连日来竟然积极寻求战机,这让高仙芝觉得有机可乘。
“大食人也是新到,虽然比我们预计的来得更快,但也是立足未稳,这恐怕也是他们坐拥地利人和还要与我军决战的原因了吧。这样也好,我还怕旷日持久呢,只要能击溃大食人的主力,就能一举扭转糜烂的局势,昭武九姓立刻就会对大唐重心忠心耿耿起来。”
高仙芝在马上随口向李承寤解释了自己对当前战局的认识。此刻的他仍然是一身明光铠,在中军旗号之下显得威风凛凛,在远处的士兵看到主帅如此做派,士气多少会得到一些振奋。看来高仙芝还是很自信的,要是战事不利,他这一身明光铠多少是个累赘,到时候恐怕免不了要丢盔弃甲。
李承寤骑马立在高仙芝身边,头一次上战场难免心潮澎湃,但总的来说还是很镇定的,他心里有底,至少今天还不会出什么问题,就算历史不可避免地按照原本的轨迹前进,那也要到明天才会兵败如山倒。
出营不久,前军就已经缓缓停了下来,回报前锋已经看见敌方大队人马。高仙芝下令列阵,李承寤在鞍上踩着马镫站立起来四处观望了一下,方圆至少十几里都是平坦之地,倒是个合适的战场。大军右侧离河岸很近,这应该是高仙芝的刻意安排,就是为了防备葛逻禄人的。
李承寤刻意眺望了一阵河对岸,暂时没有看到葛逻禄人的踪迹。
此时前方回报,对方也已经停止前进,开始集结列阵,两军相隔约五百步。天地之间似乎忽然寂静了下来,气氛开始变得有些压抑,大战一触即发。
“和昨日相比,今日交战之地离我军大营又近了七八里,看来大食人也是气势汹汹,步步紧逼啊。”高仙芝说道,语气中带着些轻蔑,随后吩咐架好巢车,带领李承寤等一众幕僚登上望楼眺望。
居高临下看着敌我双方密密麻麻的士兵相互对峙,李承寤顿时觉得头皮一阵阵发麻。
从视觉效果来看,安西军这边列阵显然更严整一些,而对面的大食联军,阵线就显得散乱了许多,但只看对方旌旗飘扬,跃跃欲试的样子,也能感觉到他们的士气也很旺盛。
这是李承寤第一次亲眼看见重装化的呼罗珊步兵集群,几乎所有参战的部队都装备了锁子甲和轻型札甲,这些金属铠甲的存在有效的提升了呼罗珊军团的战斗力。
在他们前面,顶在战线最前方的,是本地的九姓胡人和部分突骑施轻骑兵,从伊拉克的村落招募的轻步兵和弓箭手、从游牧民族的草原招募的突厥轻骑兵和斯基泰具甲骑兵、从阿拉伯部落招募的骑射手和骆驼骑兵、以及从文明边界招募的西印度大弓手、阿富汗突袭骑兵共同构成了呼罗珊军团的“仆从军”。
尽管这些仆从军的质量参差不齐,装备五花八门,但依旧有很高的价值,他们确实为呼罗珊军团弥补了缺乏机动和追击力量,远程部队的比例同时代的部队相对较少的缺点,并使其成为了一支更为完整的武装。
相比之下,大唐这边的蕃兵就显得难以捉摸。平心而论,如果葛逻禄骑兵愿意为大唐效死命的话,那确实也算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劲力量,可惜现在成了不得不防的累赘。至于拔汗那人,高仙芝恐怕原本也没指望让他们去冲锋陷阵吧。
对方真正王牌其实是那些分散成百人小队的重装骑兵,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库存的制式骑兵鳞甲和锁甲亦被呼罗珊军团纳入手中,这使得这支军团的骑兵完成了重装化。这样的重装骑兵奔驰起来,将会是一柄柄戳向安西军的利刃。